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64章 “红十月” 生产线国产化突破(第2页)

 

老技工王师傅抱着从旧电台拆下来的日制振荡器推门进来:“小陈,试试这个铁芯?1945 年的老货,说不定能扛住电压波动。” 布满老茧的手掌递过的不仅是零件,更是基层技术工人的生存智慧。陈工接过铁芯的瞬间,突然灵光一闪:既然国产电子管参数偏高,能否通过调整振荡电路的 LC 参数来补偿?

 

二、算盘上的电路革命

 

1 月 15 日深夜,车间的白炽灯将陈工的影子拉得老长。他趴在钳工台上,用算盘计算电感线圈的匝数 —— 没有计算机,只能靠珠算模拟 LC 振荡公式。算珠碰撞声中,他突然想起在哈军工进修时学过的 “频率微调理论”,抓起游标卡尺测量老技工改造的铁芯截面积,在笔记本记下:“铁芯截面积增加 20%,电感量提升 18uh,可抵消电子管参数偏差。”

 

第二天的测试中,当调整后的振荡器接入电路,示波器的正弦波终于趋于稳定。但新问题接踵而至:国产电容的温度系数导致高频下容抗漂移,信号失真率仍超过 5%。小张提出用苏联图纸上的温补电路,却发现图纸关键部分被撕毁 —— 这是苏联专家撤离前的 “技术留白”。

 

三、逆向工程中的集体智慧

 

1 月 20 日,陈工组织的 “诸葛亮会” 开了 12 小时。老技工带来的修表放大镜、大学生画的等效电路图、仓库翻出的旧示波器,在煤油灯下列成技术攻坚的 “武器库”。当年轻技术员用傅里叶级数推导热噪声公式时,王师傅突然指着示波器说:“别光看曲线,听听喇叭里的杂音!”—— 这声提醒,让团队从单纯的参数匹配转向全链路噪声抑制。

 

他们在振荡器电源端并联了老技工自制的阻容滤波电路,用蜡封工艺解决国产电容的防潮问题,甚至从报废的雷达设备上拆解出优质磁环。这些 “土洋结合” 的办法,让高频振荡器的稳定度提升至 0.01%,超过苏联原装部件的设计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