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65章 局势升级与通信备战(第2页)
陈恒蹲在猫耳洞里,借着应急灯的微光调试滤波器。盐雾在设备表面形成的白色结晶,让他想起 1956 年在青岛试点时遇到的防潮难题。“把备用的蜂蜡拿过来。” 他向技术员小张示意,这种源自民间的土办法,曾在沿海地区的设备维护中屡建奇功 —— 将蜂蜡融化后涂抹电路板,能有效隔绝盐雾侵蚀。
二、频谱仪上的暗战
与此同时,位于后方的频谱监测车正在进行 24 小时扫描。技术员老王盯着荧光屏上频繁跳动的干扰频段,突然发现敌台信号出现规律性间歇 —— 这是典型的 “脉冲干扰” 模式。他立即将数据传入陈恒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的 “抗干扰协议” 算法正在快速迭代,根据干扰特征自动生成新的跳频序列。
7 月 20 日凌晨,当国民党军的干扰信号再次袭来,新部署的跳频模块开始发挥作用:加密信号在 12 个预设频段间快速切换,每个频段的驻留时间精确到 0.3 秒,让敌台的追踪设备始终慢半拍。监测车的扬声器里,原本嘈杂的电流声突然清晰,步话机中传来前线指挥员的命令:“各炮位注意,坐标 3165,火力覆盖!”
三、炮火中的线缆生死战
7 月 23 日,密集的炮战摧毁了猫头山阵地的主通信线路。小林背着线缆盘冲出战壕时,照明弹将夜空照得雪亮。他贴着地面爬行,感受着炮弹爆炸的气浪冲击,手中的线缆被弹片划破三处,不得不频繁停下接驳。当他终于接近被炸毁的中继站,发现支架上的加密设备已严重受损,显示屏上的信号强度只剩一格。
“必须保住这条线路!” 小林摸出随身携带的应急加密模块,这是陈恒团队特意为一线通信兵准备的 “保命装置”。模块只有烟盒大小,却能在主设备失效时启动独立加密通道。他迅速将模块接入临时线路,手指在键盘上快速输入备用密钥,炮火的闪光中,加密信号如顽强的萤火虫,穿透硝烟向指挥所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