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中苏通信设备兼容危机(第2页)
二、设备与高原的角力
5 月,首批微波通信设备运抵西宁。老吴发现,苏联设计的设备在低气压环境下,电子管阴极发射效率下降 30%。他翻出 1956 年 “汉字区位码加密系统” 的高原适配方案,在设备外壳加装自制的气压补偿装置 —— 用橡胶气囊包裹电子管,通过海拔传感器自动调节内部气压。
运输队进入可可西里时遭遇暴风雪,牦牛滑倒在冰湖里,设备箱进水导致高频头受潮。老吴带着队员在临时搭建的帆布棚里,用炭火烘烤受潮部件,用羊皮毛包裹绝缘层。“当年在朝鲜战场,我们用炒面袋给电台保温。” 他呵着白气调试万用表,“现在有橡胶和铝合金,没道理输给老天爷。”
三、冻土上的基站奇迹
6 月 10 日,那曲地区的第一个微波基站开始组塔。老吴踩着没膝的冻土,指挥队员用炸药在冻土层炸出基座坑,却发现地下水在低温下形成冰胶层,混凝土无法凝固。他突然想起牧民熬制酥油茶的铜锅,“用柴油炉加热基座,让混凝土在保温模具里慢慢凝固。”
塔顶的定向天线安装时,强风让重达 200 公斤的抛物面天线难以固定。老吴系着安全绳爬上 30 米高的铁塔,发现经纬仪在低温下刻度盘失灵,果断改用 “三点一线” 目测法,用红油漆在相邻山峰标出信号瞄准点。当第一束微波信号穿透云层抵达 30 公里外的中继站,塔下的藏族向导扎西活佛敲响了祈福的法铃。
四、缺氧不缺精神的通信兵
7 月,基站进入调试阶段。技术员小李在海拔 5000 米出现肺水肿,却坚持做完最后一次频谱扫描。老吴背着他下山时,小李的笔记本还别在腰间,最后一页写着:“信号衰减比理论值多 12dB,可能是冰晶对微波的散射。” 这句话让老吴在病床上辗转反侧,最终提出给天线加装玻璃钢防护罩的方案。
8 月的一个深夜,老吴收到妻子的电报:“女儿出生,取名‘念青’。” 他摸着电报上的汉字区位码,突然想起在哈军工进修时学过的 “多径传输补偿算法”,立即在病房的床头柜上画出改良的信号调制流程图。这个后来被称为 “高原自适应调制” 的技术,让微波信号在复杂大气环境中的传输稳定性提升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