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设备兼容危机(第2页)
二、显微镜下的逆向突围
6 月 15 日,临时搭建的测绘室里,小张正在操作从高校借来的光学显微镜。他面前的苏联高频三极管只有拇指大小,电极焊点的工艺让他皱眉:“烧结温度至少比国产工艺高 50c,难怪寿命更长。” 显微镜的灯光在他镜片上跳动,游标卡尺的刻度精确到 0.01 毫米,笔记本上画满三极管的剖面图,标注着 “基极宽度 0.08,掺杂浓度 1.2x10^17^-3”。
老技工王师傅抱着从报废设备拆来的陶瓷电容器推门进来:“小陈,这种‘千层糕’结构的电容,咱们景德镇的陶瓷厂能不能烧?” 他指的是电容器的多层陶瓷介质,苏联的配方一直是技术机密。陈工接过电容,突然想起在上海邮电器材厂见过的老式瓷片,“把配方交给材料所,就说要烧能扛住高频信号的‘千层饼’。”
三、材料库里的替代革命
6 月 20 日,北京电子管厂的高温车间,小张盯着窑炉温度计飙升至 1200c。他改良的陶瓷配方正在接受考验,前三次烧制的样品不是开裂就是介电常数不达标。“再加点氧化铝!” 他对着炉长喊,脑海中闪过苏联电容上的淡蓝色釉面 —— 那层看似普通的涂层,其实是高频信号的 “保护衣”。
与此同时,陈工带着团队在图书馆查阅 1940 年代的《美国无线电工程手册》,寻找可调电感的替代方案。当他发现 “蜂房式绕线法” 能在不改变体积的前提下达到苏联电感的性能,立即画出绕线模具图纸:“用国产漆包线,每层错开 15 度绕制,就能解决分布电容问题。”
四、装配台上的精度博弈
7 月 5 日,第一批次国产高频三极管下线,却在装机测试时出现频率漂移。小张拿着示波器冲进车间:“烧结时氧气含量多了 0.5%,导致基极电阻值偏差!” 他的白大褂上还沾着昨晚加班时的焊锡渣,眼睛里布满血丝 —— 这是他第 17 次调整烧结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