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69章 通信保障升级(第2页)
但新问题接踵而至:多频段切换时的信号同步误差超过 500 毫秒,足以让炮击指令偏离目标。小李提出在便携式电台中加装 “北斗星” 同步模块,利用天文授时原理校准各频段时钟。这个灵感来自他在哈军工求学时的天文导航课程,却在前线简陋的实验室里,用废旧雷达元件拼凑出了雏形。
三、沙盘上的节点战争
8 月 10 日的模拟演练中,通信参谋老周盯着沙盘中的 “敌方干扰源” 位置,突然发现我军通信节点呈直线分布,正好落入敌方的 “干扰扇面”。他抓起红蓝铅笔在地图上圈出三个制高点:“把中继站建在云顶岩、太武山、浯屿岛,形成三角互保结构。” 这个建议让陈恒眼前一亮 —— 老周在朝鲜战场积累的坑道通信经验,恰好补上了技术团队对实战布局的盲区。
当工程师们还在争论天线架设角度时,老周已经带着测绘兵爬上云顶岩,用标杆和罗盘确定最佳中继位置。他指着敌方阵地方向对小陈说:“当年在上甘岭,我们把天线藏在弹坑里,用竹筒导波,现在条件好了,更要让信号翻山越岭。”
四、炮火中的设备大考
8 月 15 日的高强度电磁干扰测试堪称惨烈。敌方模拟干扰机以每秒 20 次的频率扫频,我军传统电台的信号时断时续,而陈恒团队的便携式电台却在切换频段后迅速恢复通信。更关键的是,老周设计的三角节点网发挥奇效:当云顶岩中继站被 “摧毁”,浯屿岛节点自动接管通信,延迟时间控制在 200 毫秒以内。
技术员小张在坑道里调试备用频段时,发现潮湿的空气让电路板焊点生锈,立即掏出从渔民那里学来的防潮法 —— 用熔化的石蜡涂抹线路。这个土办法让便携式电台在沿海高湿度环境下的故障率下降 60%,后来被写入《沿海战地通信设备维护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