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邮电职工技能大比武
卷首语
“画面:1959 年 10 月的北京邮电部大院,秋日的阳光铺满青砖地面,来自全国 29 个省市的邮电职工代表背着帆布包陆续报到,胸前的工作牌在阳光下闪烁。镜头扫过露天搭建的比赛场地:电报房的电键声此起彼伏,设备维修区摆满了苏制 “红十月” 电台与国产仿制机型,密码破译区的木桌上整齐码放着 “54 式密码本” 与加密电文样本。字幕浮现:1959 年秋,当新中国通信网络在技术封锁中艰难突围,邮电部一场遍及全国的技能大比武,让无数双布满老茧的手成为通信事业的 “活字印刷术”。这不是简单的技术比拼,而是一代邮电人用指尖技艺筑牢通信基石的集体宣誓。”
1959 年 10 月 15 日,北京邮电学校的操场上,300 名参赛选手整齐列队。22 岁的电报员小刘攥紧手中的电键练习器,金属外壳上还留着她在西安邮电局夜班时的体温。她的帆布包里装着一本磨破的《标准电码本》,第 37 页 “紧急情况下盲打操作规范” 的段落被红笔圈了又圈 —— 那是她三个月来每天凌晨练习的 “秘密武器”。
一、电键上的千军万马
电报收发赛场设在临时改造的礼堂,50 台苏制电键一字排开,每台旁边摆着手摇发电机和加密电文纸。裁判长敲响铜铃的瞬间,此起彼伏的 “滴答” 声如急雨般砸向耳膜。小刘的食指在电键上快速起落,眼睛盯着前方屏幕滚动的密电码,脑海中自动将数字转化为点划组合 —— 这是她在陇海线长途台练出的 “脑电同步” 技能,能让收发电报的速度比常人快 20%。
根据《1959 年邮电职工技能大比武竞赛规程》(档案编号 ydB-1959-10-01),电报收发分为 “常规电码”“加密电文”“盲打应急” 三个环节。当第三环节的灯光突然熄灭,全场陷入黑暗,小刘的手指却没有丝毫停顿。她记得在宝鸡邮电所值夜班时,曾遭遇暴雨停电,全靠记忆中的电码位置完成紧急电报收发,此刻不过是将那段经历搬进了赛场。
“陕西选手刘兰英,盲打准确率 99.7%,速度每分钟 210 码!” 裁判的报分声让现场沸腾。小刘摸着电键上自己偷偷刻下的定位凹点,想起师傅曾说:“电键是邮电人的第二双手,得让它长在心里。” 这个只有毫米级的凹点,是她在无数个夜班中用指甲慢慢磨出来的 “触觉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