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通信卫星研发筹备(第2页)
“国外用大型计算机计算轨道,我们只有算盘和计算尺。” 老郑在一次研讨会上敲着黑板,“那就把复杂问题拆成小步骤,用人力计算验证理论。” 于是,团队成员分成轨道组、通信组、结构组,白天推导公式,晚上在煤油灯下用算盘进行数值计算。根据《老郑工作日记》(1960 年 4 月 25 日),仅轨道参数的初步计算,就消耗了 300 多张计算纸。
三、土设备里的大突破
5 月的一个深夜,实验室的示波器突然显示异常波形。负责通信实验的小王盯着屏幕,声音带着颤抖:“老郑,信号反射强度达到预期值的 60%!” 这是团队首次模拟卫星中继通信的实验,用自制的抛物面天线和改装的短波电台,验证了信号经高空反射传输的可行性。
但喜悦很快被新问题冲淡:实验中信号衰减严重,且稳定性不足。老郑带着团队钻进图书馆,从 1940 年代的《无线电工程》期刊中寻找灵感,最终借鉴老式收音机的调谐原理,设计出简易的信号增益补偿电路。这个用国产电子管和电阻电容搭建的 “土装置”,让信号传输效率提升至 85%。
四、与时间赛跑的筹备战
随着研究深入,团队发现卫星通信的关键瓶颈在于材料和精密加工。老郑带着技术骨干跑遍全国,在沈阳金属所找到能耐高温的合金材料,在上海光学仪器厂定制高精度镜片。但最棘手的天线馈源部件,国内厂家的加工精度始终达不到要求。
“不能等!” 老郑决定带领团队自己攻关。他们在车间搭起简易磨具,用游标卡尺和千分表手工打磨部件。技术员大刘的双手布满血泡,却在笔记本上写道:“今天把馈源口径误差从 0.3 毫米缩小到 0.15 毫米,离目标又近了一步。” 这种近乎笨拙的坚持,最终让关键部件的精度达到设计标准。
五、星空下的第一次握手
6 月 20 日,首次卫星通信原理验证实验正式开始。团队将自制的模拟卫星装置发射到 300 米高空,地面接收站的示波器开始跳动。当清晰的语音信号从扬声器传出时,实验室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 —— 这短短几秒钟的通信,标志着我国在卫星通信理论验证上迈出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