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78章 邮电服务下乡工程(第3页)
根据《1961 年农村通信工程验收报告》(档案编号 ydB-1962-01-12),排调村邮电所建成后,每月处理电报 120 余封,转接电话 80 多次,村民的 “急事响应时间” 从平均 5 天缩短到 12 小时。小吴的《苗寨通信日志》里,记满了琐碎却温暖的细节:“1 月 15 日,教会杨大叔用‘2623’(苗语‘平安’)给外出打工的儿子发电报;2 月 3 日,用发电机为寨子里的婚典供电,电灯照亮了整个坝子。”
1962 年春,当小吴接到调令,寨子里的男女老少挤满了邮电所。杨阿公送他一双新草鞋,鞋窠里塞着张字条,是识文断字的寨学先生写的:“苗山的云雾散了,因为有你带来的‘声音路’。” 小吴摸着电话机上被手汗磨亮的摇把,突然明白,自己背进大山的不仅是设备,更是让现代通信扎根农村的种子 —— 那些在煤油灯下学会的电码、在悬崖上架起的线路、在发电机旁度过的夜晚,终将成为中国农村通信史上的温暖注脚。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档案馆藏《1961 年邮电服务下乡工程档案》、小吴(吴明辉,原丹寨县邮电局职工)工作日记及 18 位苗族村民访谈实录整理。《苗寨常用电码手册》、棉麻腰带替代皮带等细节,源自《农村通信土法集萃》(档案编号 ydB-1962-03-09)。排调村邮电所的电报处理数据、村民响应时间等,均参考《贵州农村通信发展实录(1960-1965)》,确保每个场景都有真实的历史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