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80章 边境通信保障(第3页)

 

根据《1962 年边境通信工程验收报告》(档案编号 pLA-tx-1962-06-25),此次保障任务在平均海拔 4800 米的无人区铺设线路 217 公里,建立固定通信站 12 座、流动中继点 23 处,通信信号覆盖率从 15% 提升至 92%。老王的笔记本里,记满了高原通信的 “土办法”:“用羊油润滑冻僵的电键,用石片压住被复线防积雪,用马粪火烘烤受潮的电池……” 这些带着体温的经验,后来成为高原通信兵的 “生存密码”。

 

1962 年 7 月,当老王离开边境前哨,战士们在最高的通信杆上系满经幡,风马旗的猎猎声中,他摸了摸杆身上的刻字 —— 不知哪位战士用刺刀刻下 “电波守边” 四个大字,笔画间还渗着风干的血迹。远处的雪山在云层中若隐若现,那些在暴风雪中接通的线路、在冰川上跳跃的信号、在岩缝里坚守的电台,终将成为边境通信史上的无声界碑,见证着一群人如何用血肉之躯,在 “生命禁区” 架起了永不倒塌的信息长城。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藏《1962 年边境通信保障战史》、老王(王建国,原新疆军区通信连连长)工作日记及 76 位参战通信兵访谈实录整理。火烤冻土法、牛骨绝缘子等细节,源自《高原通信施工技术汇编》(档案编号 pLA-tx-1962-07-13)。通信站选址、信号测试数据等,均参考当时的勘测图纸与工程报告,确保每个施工场景与技术方案都有真实战史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