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81章 邮电技术革新成果展(第2页)

 

二、黑板上的密码对话

 

在密码学展区,赵老的学生小赵正在进行现场演示。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 “54 式密码本” 升级版的三维密钥模型,台下的英国专家突然提问:“如何确保汉字部首与地理坐标的动态关联?” 小赵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拿出一本布满汗渍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 1962 年边境通信时的真实案例:“在海拔 5000 米的喀喇昆仑,我们用经纬度的秒数对应密钥表行数,误差不超过 0.01 比特。”

 

外国专家们开始交头接耳,有人掏出微型相机拍摄黑板上的公式。小赵注意到日本代表团的笔记本上,已经用片假名标注了 “温敏油墨加密”“方言语音密钥” 等关键词 —— 这些源自实战的创新,正在打破他们对中国密码学的认知。

 

三、操作台上的实力验证

 

展览的互动区里,技术员小李正在演示 “便携式加密电台” 的快速组装。他戴着帆布手套,将 23 个零件在三分钟内拼装完成,当清晰的语音信号从扬声器传出时,法国专家团的领队鼓起掌来。“这个设计比我们的军用设备还轻便。” 他用生硬的中文说,目光却盯着电台内部的防潮涂层 —— 那是老钱团队在沿海防线上用蜂蜡和树脂反复试验的成果。

 

最惊险的时刻出现在抗干扰测试环节。当模拟的电磁干扰信号充斥展厅,国产电台的信号指示灯依然稳定闪烁。一位德国专家突然要求增加干扰强度,小李面不改色地转动旋钮,启动 “跳频补偿算法”—— 这个由小吴在农村通信实践中改良的技术,让信号在 20 个频段间快速切换,最终保持 98% 的通信质量。

 

四、留言簿上的无声震撼

 

展览结束时,留言簿上写满不同语言的惊叹。苏联专家的俄文留言翻译过来是:“三年前你们还在逆向仿制,现在已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通信语言。” 美国代表团的便签上画着蜂房式绕线电感的草图,批注着 “值得研究的非标准工艺”。而最让小陈感动的,是一位华侨留下的毛笔字:“在异国他乡总担心家书被盗,现在知道祖国有这样的加密技术,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