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密码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第2页)
二、实验室里的实战课堂
1 月 20 日,新建的 “密码攻防模拟实验室” 里,学生小王盯着示波器上跳动的干扰信号,额头沁出细汗。这是他第三次尝试破解模拟敌方的 “动态密钥”,前两次均因误判时间戳参数失败。李教授站在身后突然发问:“还记得赵老团队在 1961 年研讨会提出的方言语音密钥吗?自然界的周期性规律,或许就是突破口。”
这句话点醒了小王,他立即将模拟环境中的风声、雨声转化为时间参数,最终在第 47 次尝试中成功解密。这种 “战场搬进实验室” 的教学法,源自李教授与边防部队的通信兵座谈 —— 他发现实战中 80% 的密码破解,都始于对环境因素的观察。
三、跨界墙上的智慧流动
为解决 “闭门造车” 的问题,李教授在课程表中新增 “行业专家讲堂”。1963 年 3 月,赵老团队的核心成员小赵走进教室,带来了还带着油墨味的《54 式密码本升级版操作手册》。他在黑板上画出三维密钥模型时,学生们发现,课本上的理论公式,竟与实战中的加密逻辑严丝合缝。
“密码学不是纸上谈兵。” 小赵敲着黑板,展示着从边境通信站带回的密钥表,上面的磨损痕迹和修正笔迹,让学生们第一次直观感受到战场的真实压力。更让他们兴奋的是,课后每人都收到一份 “实战任务”:用新学的算法,为某边防哨所设计一套抗低温干扰的加密方案。
四、毕业答辩的特殊考场
1963 年 7 月,首批与国家密码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迎来毕业答辩。答辩现场设在保密室,评委席上坐着赵老团队的研究员和部队通信部门的军官。学生小陈的毕业论文《基于汉字语义的动态密钥生成研究》,因创新性地将《新华字典》部首排序与斐波那契数列结合,引发激烈讨论。
“如何确保在方言差异大的地区应用?” 一位军官突然发问。小陈不慌不忙地掏出调研笔记,里面记录着在云南、贵州收集的 23 种方言词汇的语义特征分布 —— 这些数据,是他利用寒假时间,跟着邮电服务下乡的队伍实地采集的。最终,他的论文被评为 “优秀”,部分成果直接被纳入新版密码本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