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83章 电子战中的通信较量(第2页)

 

二、元件堆里的突围

 

老周带着团队跑遍全国电子元件厂,终于在上海一家国营工厂找到库存的雪崩晶体管。但这些元件的性能参数与设计需求仍有差距,他决定对晶体管进行 “二次改造”:通过调整基极偏置电压,将元件的响应时间从 50 纳秒压缩至 30 纳秒。实验室的工作台上,摆满了烧坏的电路板和报废的晶体管,老周的白大褂口袋里,总是揣着记录实验数据的小本子,最新一页写着:“第 17 次试验,电压 0.8v 时,响应速度达标,但稳定性下降 12%。”

 

在解决元件问题的同时,团队还面临算法困境。敌方的跳频干扰采用伪随机序列,传统的固定频率对抗方式完全失效。老周借鉴 1962 年密码学成果展上的 “动态密钥生成” 思路,设计出 “自适应跳频算法”—— 让通信设备根据干扰信号的频率变化,自动生成反向跳频序列。这个创新让抗干扰模块的研发进度推进了一大步。

 

三、模拟战场的生死时速

 

4 月 15 日,新型抗干扰模块进入模拟测试阶段。老周将实验室改造成 “电子战场”,用两台仿制的 AnmLQ-6 干扰机制造出高强度干扰环境。当第一台搭载新模块的电台开机,信号仅维持了 2 秒就被干扰吞没。“是频率同步误差!” 老周盯着示波器上的乱码,立即调整算法中的时间校准参数。

 

第二测试时,电台坚持了 8 秒。老周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继续微调模块的滤波电路。直到第 11 次测试,电台在持续的干扰中稳定工作超过 30 分钟,信号保真度达到 92%。技术员小李看着稳定跳动的波形,激动地说:“老周,咱们这是给电台穿了件‘电磁防弹衣’!” 但老周没有放松:“实验室的成功不算什么,得在战场上经得住考验。”

 

四、海峡上空的电波博弈

 

4 月 20 日,新型抗干扰模块紧急运往东山岛前沿基站。老周亲自带队安装调试,在海风的呼啸声中,他仔细检查每个焊点,确保设备在高盐高湿环境下正常运行。当晚,国民党方面突然发动新一轮干扰攻势,12-18mhz 频段瞬间被大量伪信号填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