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93章 “54 式密码本” 全面推广(第2页)

 

二、培训课堂的知识传递

 

10 月 20 日,第一期密码应用培训班在北京邮电学院开课。原本预计容纳 200 人的阶梯教室,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老吴在黑板上画出密码本的基础架构图,当讲到 “三维密钥体系” 时,后排的邮电工人举手提问:“俺们县城没有精确的经纬度测量仪,咋用地理坐标密钥?”

 

老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掏出从试点单位收集的案例手册:“河北某支局用县界石碑当坐标参照点,将石碑编号与密钥表对应。” 他当场演示这种简易替代方法,又补充道:“密码应用的核心是规则,只要符合加密逻辑,因地制宜的变通也是智慧。” 这番讲解让学员们频频点头。

 

三、实操演练的重重考验

 

培训不仅是理论讲解,更注重实操能力。在模拟通信演练环节,老吴设置了 “突发状况应对” 场景:假设某学员收到的密码本被雨水浸湿,温敏油墨校验码模糊不清。来自银行的学员小王慌乱中试图强行解密,被老吴及时叫停:“记住,无法验证的密文比明文更危险,这时应立即启动备用密钥流程。”

 

但更大的挑战来自方言差异。在西南地区的培训班上,老吴发现部分学员对 “汉字区位码” 的发音理解有误,导致加密错误率高达 30%。他连夜联系语言学专家,整理出《方言与标准音对照表》,并录制了标准读音的留声机唱片,在课堂上逐字示范发音。

 

四、跨区培训的艰辛征程

 

为覆盖全国,老吴和其他讲师组成流动培训队。在前往新疆的火车上,老吴的帆布包里塞满培训资料,帆布被磨损得发白。到达乌鲁木齐后,他们又换乘三天三夜的卡车,颠簸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前往各个边防哨所。

 

在海拔 4500 米的红其拉甫哨所,老吴强忍着高原反应,嘴唇发紫仍坚持讲解。当讲到密钥更新流程时,一名战士提问:“大雪封山时无法接收更新指令怎么办?” 老吴掏出在西藏试点时总结的 “离线密钥储备方案”:“提前计算好三个月的备用密钥,用防潮纸密封,埋在哨所的冻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