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94章 通信技术援外项目启动(第2页)

 

1 月 20 日,团队抵达刚果(布)。湿热的空气瞬间让老陈的眼镜蒙上雾气,当他看到当地居民用击鼓传递消息时,意识到任务的艰巨性。在首都布拉柴维尔郊外选址基站时,勘测队遭遇沼泽,越野车深陷泥潭。老陈脱下胶鞋,赤脚走进及膝的淤泥:“先探路,设备必须运进去。”

 

搭建第一座基站时,当地人围观的目光中带着好奇与怀疑。老陈手把手教当地工人组装铁塔,当他发现工人因语言障碍无法理解 “水平校准” 指令时,立即用树枝在泥地上画出示意图,又找来两块木板演示倾斜角度的危害。夜幕降临时,铁塔终于矗立起来,老陈抹了把脸上的汗水,在工作日志中写道:“语言不通不是障碍,技术本身就是通用语言。”

 

三、技术传授中的文化碰撞

 

培训当地技术人员的过程充满挑战。老陈准备的教材中,“晶体管工作原理” 的电路图让学员们困惑不已。他想起在国内普及密码学时的经验,改用 “水流与阀门” 比喻电流控制,又将复杂的公式编成便于记忆的口诀。当学员马赛尔第一次独立完成电台调试时,兴奋地用林格拉语喊道:“我让机器说话了!”

 

但也有摩擦发生。一次设备维护培训中,当地工人图卡未按规程操作,导致电路短路。老陈严肃批评,图卡却认为 “差不多就行”。老陈没有说教,而是带他去看因故障中断的医院通信线路 —— 急救电话无法接通,病床上的孕妇正在痛苦呻吟。图卡沉默许久,第二天主动要求重学操作规范。

 

四、极端环境下的技术攻坚

 

在坦桑尼亚高原,团队遭遇强雷暴天气,已架设的通信线路多次遭雷击。老陈带领团队重新设计防雷系统,将国内西南通信建设中 “多极接地 + 浪涌保护” 的方案改良应用。为获取准确的土壤电阻率数据,他们背着沉重的勘测仪,在海拔 3000 米的山地徒步 15 公里。当新系统经受住持续三小时的雷暴考验,当地电信局长竖起大拇指:“中国技术,像乞力马扎罗山一样可靠!”

 

物资短缺也是难题。某次施工中,固定天线的螺栓耗尽,老陈发现当地铁匠铺能打造相似零件。他带着图纸和样品登门,与铁匠反复沟通尺寸精度,最终打造出符合标准的替代品。这个 “土洋结合” 的案例,后来成为援外技术培训的经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