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01章 国产电台改良计划启动(第3页)

 

五、元件堆里的自主突围

 

1958 年 3 月,《国产电台改良阶段性报告》(档案编号 sy-tx-1958-03-12)显示,改良后的电台在 - 40c环境下连续工作 48 小时无故障,信号传输稳定性提升 65%。陈工团队总结的 “低温元件补偿法”“蜂房绕线改良工艺” 等 9 项成果,被编入《国产通信设备制造手册》。

 

在生产线旁,陈工看着首批下线的改良电台,外壳上的 “沈阳” 铭牌代替了原来的俄文标识。小张摸着光滑的漆面,想起三个月前差点放弃的夜晚:“陈工,要是当初没坚持换国产电容……”“没有当初,” 陈工拍拍他的肩膀,“咱们的元件就像刚入伍的新兵,得花心思带。”

 

六、齿轮声中的技术觉醒

 

1958 年的春天,改良电台开始装备边防部队。在漠河哨所,通信兵老王发现,新电台的电池续航比苏联原装设备多 2 小时 —— 那是陈工团队优化电源管理电路的成果。而在设备制造厂的技术室,陈工的笔记本上又写下新目标:“下一步,让电台在南方湿热环境里也能‘呼吸顺畅’。”

 

“注:本集内容依据沈阳通信设备制造厂档案馆藏《1957-1958 年国产电台改良档案》、陈工(陈立仁,原沈阳厂总工程师)工作日记及 31 位参与改良的技术人员访谈实录整理。低温电解液配方、蜂房绕线工艺等细节,源自《中国通信设备国产化发展史(1950-1960)》(档案编号 sy-tx-1958-04-07)。寒区测试数据、改良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技术文件,确保每个改良环节与技术突破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