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密码学实战应用拓展(第2页)
二、坐标纸上的攻防
1 月 15 日,首次实战测试在 3 号哨所展开。小王带着便携式密码计算器抵达时,通信兵老赵正对着冻得僵硬的密钥表发愁:“昨天的最低气温是 - 18c,按新方法该怎么算?” 小王蹲在烧得通红的炭火炉旁,用冻得发颤的手指在坐标纸上演示:“把‘-18’拆解成‘18’,再和时间‘21:30’的分钟数‘30’做异或运算,注意补前导零。”
但测试并不顺利。当敌方在 22:45 突然加大侦察功率,原本稳定的密电码流出现乱码。小王盯着示波器上的异常波动,突然意识到:动态数据的采集频率太低!他立即修改方案,将 “每日更新” 改为 “每次发报前实时采集”,并增加 “发报时长与密钥复杂度关联” 机制 —— 发报时间越长,密钥迭代次数越多。
三、分析室里的午夜迷局
1 月 20 日深夜,情报分析室的挂钟指向凌晨 2 点,小王的浓茶早已凉透,烟灰缸里的烟头堆成小山。他正在复盘当天截获的 17 份密电,发现敌方采用了 “分组碰撞攻击”,专门针对动态密钥中的气象数据部分。“他们在赌我们的气温数据不会突破 - 30c!” 小王突然站起,撞翻了身后的折叠椅。
他抓起电话联系气象部门,确认未来一周边境最低气温将降至 - 35c,立即决定在密钥体系中加入 “极值修正码”—— 当气温突破历史极值时,自动启用备用密钥表。这个灵感来自哈军工的野外通信课程,李教授曾说:“真正的密码,要能应对老天爷的‘突然袭击’。”
四、暴风雪中的密钥突围
1 月 25 日,边境突降罕见暴风雪,最低气温骤降至 - 38c。小王带着修正后的方案紧急赶往 7 号哨所,途中遭遇车辆打滑,他背着设备在齐腰深的积雪中跋涉 3 小时,抵达时棉鞋已被雪水浸透,脚趾冻得失去知觉。
“启用极值修正码!” 他顾不上烤火,直接指导通信兵将 “-38c” 转化为二进制代码,与时间密钥进行三重迭代。当第一份加密情报在暴风雪中发出,小王盯着信号监测仪,看着波形在密集的侦察信号中顽强穿行 —— 敌方的碰撞攻击彻底失效。
五、密电码中的逻辑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