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汉字区位码加密系统升级(第2页)
二、算法迷宫的入口
7 月 10 日,陈恒在办公室的黑板上画下加密流程框图,用红笔圈出 “区位码检索” 环节:“问题出在‘顺序检索’,就像在字典里按拼音找字,生僻字永远慢半拍。” 他提出 “高频字优先检索” 方案,将银行、邮电常用的 500 个汉字单独列出,用金属牌制成 “快速检索表”,挂在加密员工作台前。
但在模拟测试中,这个方案反而导致密钥管理混乱。技术员小李发现:“高频字表和主表的密钥同步出现偏差,相当于给小偷留了半扇门。” 陈恒盯着乱码的测试电文,突然想起 1956 年参与 “54 式密码本” 改良时的经验 —— 动态密钥或许能解决静态映射的缺陷。
三、缓存机制的博弈
为解决地址冲突,团队决定引入 “预加载缓存” 技术。陈恒带着技术员们在穿孔纸带上设计缓存区,将近期高频使用的区位码提前写入电子管内存。但首次测试时,缓存区占用过多内存,导致系统整体运行速度下降 20%。“就像背包里装了太多东西,反而走不动路。” 小李苦笑道。
他们开始逐字分析通信数据,发现 80% 的加密内容重复使用 200 个汉字。陈恒立即调整策略:“只缓存前 200 个高频字,剩下的走主检索通道。” 这个 “二八法则” 让缓存区容量减少 60%,却覆盖了大部分加密场景。当穿孔纸带重新转动,示波器上的波形终于恢复稳定。
四、优先级的战争
真正的突破来自加密算法的重构。陈恒借鉴古代活字印刷的 “字盘布局” 理念,将区位码按使用频率分为 “常用”“次常用”“生僻” 三个层级,分别对应不同的加密优先级。他在给团队的讲解中比喻:“就像中药铺抓药,常用药放在最顺手的抽屉,生僻药再慢慢找。”
但在确定优先级权重时,团队出现分歧。老张主张完全按使用频率排序,而小李认为应兼顾语义复杂度:“‘经济’‘政策’这些词虽不常用,但涉及机密,不能和‘的’‘了’同等对待。” 陈恒没有急于裁决,而是组织了为期三天的 “语义权重研讨会”,最终制定出 “频率 70%+ 语义 30%” 的复合排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