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短波通信抗干扰技术研发(第2页)
二、冻土上的天线阵
12 月 15 日,野外测试队在内蒙古二连浩特展开首轮试验。小刘负责天线阵的接地系统调试,却发现冻土的电阻率比常温高 3 倍,导致天线噪声温度飙升 15dB。“得给大地‘解冻’。” 他想起在东北实习时见过的铁路除冰法,带领工人在天线基座周围埋设加热电缆,用柴油发电机供电融化冻土层,将接地电阻从 80Ω 降至 12Ω。
但更大的挑战在信号调制端。当尝试用 “移频键控(fsk)” 替代传统调幅时,小刘发现解调误码率在干扰环境下高达 25%。他趴在帐篷地板上,用算盘计算不同调制方式的误码概率,突然想起在清华实验室做过的 “相位模糊度” 实验 —— 或许可以在载波中加入导频信号,作为相位参考。
三、风暴中的数据战
12 月 25 日,太阳风暴突然爆发,电离层骚扰指数(ssi)飙升至 9 级。正在调试的短波接收机瞬间被噪声淹没,示波器上只剩杂乱的波纹。小刘顶着狂风冲进天线场,发现增益控制器因低温失效,立即解下军大衣包裹设备,用体温维持元件工作温度。
“记录干扰脉冲间隔!” 老陈在帐篷内大喊。小刘趴在雪地上,用秒表测量到干扰信号的脉冲周期为 1.2 秒,与太阳耀斑爆发的 x 射线监测数据完全同步。这个发现让团队意识到:自然干扰与敌方干扰存在时间上的关联性,敌方很可能在利用太阳风暴进行 “噪声掩蔽”。
四、帐篷里的相位战
风暴稍歇,团队立即召开 “雪地研讨会”。小刘提出 “导频辅助相位锁定” 方案:在发射端插入独立于信息信号的导频载波,接收端通过锁相环提取相位信息,即使主信号被干扰淹没,仍能通过导频重建载波。老陈盯着小刘手绘的原理图,突然想起 1953 年抗美援朝时,志愿军在坑道里用矿石收音机捕捉微弱信号的场景 —— 核心都是 “给信号留一盏灯”。
但在验证时,导频信号自身也受到干扰。小刘带着技术员老王,用搪瓷缸制作屏蔽罩,将导频发生器包裹在含铅的内衬中,成功将导频信噪比提升 3dB。这个土办法后来被写入《极端环境设备防护规范》,而小刘的笔记本上,那个画着搪瓷缸的原理图旁,标注着 “向坑道通信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