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09章 邮电系统跨区域协作机制建立(第2页)

 

二、洪水中的集结号

 

3 月 15 日,安徽芜湖突发特大洪水,23 条通信干线中断。老周接到支援指令时,正在南京局调试新的调度系统。他扫了眼调度表,立即启动 “橙色应急响应”:从上海调运 5 台防水载波机,由江苏抢修队携带渡江设备先行出发,浙江局的通信线缆通过铁路加急运输。“记住,先保防汛指挥部和医院的线路。” 他对着支援队队长反复叮嘱,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 urgency。

 

抵达芜湖时,洪水已淹没支局一楼,老周踩着齐腰深的积水勘察现场,发现地下电缆井进水导致全城电话中断。他想起 1956 年治理黄河水患时的经验,立即调配南京局的抽水机组,同时让杭州局通过短波电台建立临时指挥网。当第一台载波机在屋顶架设完毕,老周的胶鞋里已灌满泥水,脚趾被泡得发白。

 

三、雨夜中的接力赛

 

抢修最艰难的是恢复跨江通信。老周发现,原有的渡江电缆被洪水冲断,而备用电缆在 50 公里外的宣城局。他连夜联系芜湖铁路局,将电缆装在守车(货车尾部的值班车)上,自己带着 3 名队员在敞篷车厢里押运。春雨夹着寒风袭来,老周用身体护住电缆接头,直到凌晨 3 点抵达现场,后背的衣服已结出盐霜。

 

在江面架设临时天线时,技术员小李因湿滑跌落水中,老周二话不说跳入刺骨的江水中,拽住即将被冲走的设备箱。当众人合力将他拉上岸,他顾不上换衣服,继续指挥调整天线角度:“信号要跳过浪尖,就像当年在朝鲜战场架设在山顶的电台。”

 

四、指挥部里的算盘账

 

后勤协调同样考验智慧。当发现抢修队员的饭菜供应不上,老周掏出协作机制中的 “民生保障条款”,联系当地粮食局调配面粉,让山东籍队员在临时厨房搭起鏊子烙饼。“吃饱了才有力气架线,” 他拍着队员的肩膀,“咱们的协作网,既要通电波,也要通烟火气。”

 

最棘手的是电力供应。洪水导致全城停电,老周通过协作系统从九江局调来 3 台柴油发电机,却因燃油不足面临停机。他带着发票和协作函直奔芜湖军分区,用 “防汛通信优先” 的条例,从战备油库借到 200 升柴油 —— 这个决策,后来成为《应急能源调配指南》的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