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自然灾害下的通信抢修实战(第2页)
“我下去!” 老陈穿上简易潜水服,腰间系着双重安全绳。当他潜入水中,冰冷的江水瞬间灌入衣领,浑浊的视线里,光缆像一条灰色的巨蟒缠绕在钢筋上。他摸索着断裂处,发现光缆外皮已被尖锐物划破,露出里面纤细的纤芯。突然,一股暗流袭来,安全绳猛地绷紧,岸上的队员们几乎被拽倒,老陈死死抱住桥墩,用牙齿咬住工具包的背带,腾出双手固定光缆。
三、激流中的接续战
光缆修复需要精准对接,而在每秒 3 米流速的江水中,连站稳都成问题。老陈提出 “三脚架固定法”:用三根长竹竿插入江底,在顶部绑上木板,形成简易作业平台。队员们扛着 30 公斤重的竹竿踏入齐腰深的江水,冰冷的水流瞬间漫过膝盖,有人被石块绊倒,险些被冲走。
“稳住!先固定下游支架!” 老陈的喊声被风声撕碎。当平台搭建完成,他趴在木板上,双手冻得发紫却依然稳稳握住熔接机。每对接一根纤芯,都要反复校准角度,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信号衰减。暴雨再次袭来,他用防水布蒙住熔接机,自己的后背却被雨水打得生疼。经过 6 个小时的奋战,当第一束测试光通过修复的光缆,老陈瘫坐在平台上,发现自己的指甲缝里全是泥沙。
四、废墟上的电波重生
与此同时,另一组队员在被台风掀翻的机房里展开战斗。电工老周发现备用发电机因进水无法启动,他想起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抢修美军电台的经历,立即拆开机器,用煤油清洗受潮的线圈,再用炭火慢慢烘干。“当年我们在坑道里用松明子照明修电台,现在这点困难算什么!” 他一边说,一边将重新组装的发电机接入电路。
在重灾区乐清,技术员小张背着便携式卫星电话,徒步 15 公里寻找开阔地带。山路被泥石流阻断,他就沿着陡峭的山脊攀爬,卫星电话的天线在风中摇晃,他用身体护住设备,直到屏幕显示 “信号连接成功”。当第一通来自灾区的电话拨通,电话那头传来幸存者颤抖的声音,小张的眼眶湿润了。
五、黎明前的坚守
10 月 17 日凌晨,台风中心二次登陆,抢修工作被迫中断。老陈将队员们集中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借着应急灯的微光,他翻看着《1956 年舟山台风抢修手册》,在空白处写下:“水下作业需增加配重锚,防止平台移位。” 帐篷外,狂风拍打着帆布,他想起 1954 年在淮河抗洪时,也是这样的夜晚,通信兵们用生命守护着每一根电话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