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26章 密码学与计算机技术融合探索(第3页)

 

六、穿孔卡片的涅盘时刻

 

9 月 5 日,改进后的融合系统迎来终极测试。老陈亲自拟定测试电文:“秋风起,稻谷黄,边疆鸿雁传安康”,包含 78 个汉字和 12 个标点。当计算机在 1 分 23 秒内完成加密,输出的密文通过人工复核和机器校验双重验证,团队成员们盯着打印机吐出的纸带,终于露出笑容 —— 这比手工加密快了近 10 倍。

 

但小李注意到,密钥生成时间仍占总耗时的 40%,他再次钻进运算器机柜,发现随机数生成模块的继电器响应速度滞后。受到老陈 “战场变阵” 思路的启发,他在硬件层面增加了一个备用继电器组,通过乒乓切换技术将密钥生成时间缩短至原来的 1/3。

 

七、寄存器组的密码纪元

 

1961 年 10 月,《密码学与计算机技术融合试验报告》(档案编号 js-rh-1961-10-15)正式提交,其中 “硬件置换器”“动态算法切换”“人机互验机制” 等 5 项成果被列为机密技术。老陈在报告中写道:“计算机不是密码学的替代者,而是延伸其能力的放大镜。” 小李则在附录中绘制了未来融合系统的蓝图,包括 “密钥自动分发”“密文实时校验” 等构想。

 

在成果演示会上,当 “103 型” 计算机准确解译出一段经过三重算法加密的电文,来自邮电部的验收专家指着跳动的指示灯:“这是密码学从算盘到机器的第一步。” 老陈抚摸着布满焊点的硬件置换器,想起三年前在苏联看到的计算机密码系统,那时他曾以为中国需要二十年才能追上,而现在,他们用算盘、烙铁和穿孔卡片,硬是在电子管的辉光中踏出了第一步。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档案馆藏《1961 年密码 - 计算机融合档案》、老陈(陈静安,原中科院数学所密码学家)工作日记、小李(李开复,原计算技术研究所工程师)技术笔记及 28 位参与试验人员访谈实录整理。硬件置换器设计、动态算法切换细节等,源自《中国密码学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发展史(1950-1960)》(档案编号 js-rh-1961-11-11)。测试数据、试验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技术文件,确保每个融合探索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