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通信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构建(第2页)
二、密钥流的攻防战
12 月 15 日,软件加密系统测试在模拟通信网展开。老周设计的 “双重置换算法” 遭遇瓶颈:当小李用缴获的美制密码分析机模拟攻击,发现通过统计密文的奇偶分布,可在 1000 次尝试内破解密钥。“我们的算法像穿堂风,看似严密却漏风。” 老周盯着铺满桌面的密文纸,突然想起延安时期用米汤写密信的经历 —— 真正的安全需要 “动态伪装”。
他提出 “密钥流变频技术”:在每次加密时随机改变置换表的读取顺序,就像给密码本每页都装上门闩。小李将算法转化为继电器矩阵的机械逻辑,当 256 个继电器按照随机序列吸合,密文的统计特性出现混沌态,美制分析机的破解时间延长至 72 小时,远超其续航能力。
三、人员管理的暗战
在审查石家庄邮电局的值班记录时,老周发现凌晨 2-4 点的 “信号盲区”,值班员小赵的交接班日志连续三天出现 “设备正常” 的重复记录。他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带着小赵在测试间重现场景:当模拟攻击信号在 3 点 15 分侵入,小赵盯着示波器竟未察觉 —— 长期重复的值班流程已让他形成 “安全错觉”。
“安全防护的第一道防线是人的神经。” 老周制定 “三色值班法”:用红色标签标注高频攻击时段,黄色标记设备参数临界值,绿色提示正常运行状态。他亲自设计的值班日志增加了 “异常信号联想表”,比如听到继电器异常咔嗒声,需立即检查是否为频率劫持前兆,这个源自战场侦察的经验,让基层局所的人工监测效率提升 40%。
四、漏洞修复的闪电战
12 月 20 日,全国模拟攻击演练进入白热化。当老周的团队在武汉测试时,发现某型交换机存在 “振铃信号劫持漏洞”:敌方可通过连续拨打特定号码,绕过鉴权系统接入内部网络。他立即启动 “漏洞闪电修复” 机制,带领 5 人小组在机房地板上铺开交换机图纸,用蜡笔标注出 13 处信号通路隐患。
“就像在雷区排弹,每根导线都可能是导火索。” 老周让技术员老王用银焊重新焊接鉴权电路的接点,将信号识别延迟从 50s 缩短至 10s,同时在电路中串联自制的 “信号指纹识别器”—— 通过继电器组合校验振铃信号的波形曲率。当修复后的交换机成功抵御 100 次连续攻击,老王的焊枪头已烧蚀变形,而老周的皮鞋后跟,也因长时间站立磨出了破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