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44章 中美关系缓和下的通信技术交流(第2页)

 

二、卫星地面站的参数博弈

 

10 月 15 日,考察团来到 At&t 的安德鲁斯卫星地面站。直径 30 米的抛物面天线在阳光下泛着银光,老钱仰望着这个比国内最大天线大 3 倍的 “铁碗”,想起 1970 年 “东方红一号” 发射时,国内用 20 米天线接收信号的艰辛。美方工程师演示卫星通信链路时,老钱注意到馈线接口处的 “波导滤波器”,其工艺精度达到 0.01 毫米,而国内同类产品误差是 0.1 毫米。

 

“能否看看信号调制模块?” 老钱用英语问道,这是他在飞机上突击学习的专业词汇。当模块被打开,他发现里面集成了 12 个半导体器件,而国内只能用离散元件搭建。他掏出从国内带来的 “91 型” 微波收发信机电路图,对比后在空白处写下:“半导体集成是关键,需建集成电路生产线。” 这个建议后来成为四机部 1973 年的重点攻关项目。

 

三、技术洽谈的暗线交锋

 

在华盛顿的技术洽谈会上,老钱发现美方对 “程控交换机整机引进” 兴趣浓厚,却对核心算法和集成电路技术闪烁其词。“他们想卖成品,却不想给钥匙。” 他在给团长的纸条上写道,同时展示了国内自制的 “晶体管逻辑门” 样品 —— 尽管工艺粗糙,却让美方代表意识到中国的技术储备。

 

当谈到卫星通信合作,老钱巧妙引用 1964 年我国第一颗同步卫星的设想,暗示中方的技术前瞻性:“我们的通信卫星计划,需要可靠的地面设备配套。” 这个表态让美方调整了谈判策略,同意提供 “标准地面站” 的部分技术参数,却在关键的 “多址接入协议” 上保持沉默。

 

四、旅馆台灯下的知识搬运

 

每晚回到旅馆,老钱都要在台灯下整理当天的笔记,用不同颜色标注技术要点:红色是绝对机密,蓝色是可借鉴思路,绿色是国内可替代方案。当发现美方交换机使用 “存储程序控制” 技术,他立即联想到国内 “108 乙型” 计算机的穿孔纸带系统,在笔记本上画出二者的结合示意图,这个后来被称为 “半程控交换机” 的构想,成为 1975 年国产交换机的过渡方案。

 

最危险的时刻出现在纽约,老钱在电子市场发现了 “摩托罗拉 mC 微处理器” 样品,这是国内尚未掌握的技术。他假装购买计算器,实则拆解后取出芯片,藏在中山装的钢笔帽里,这个举动在当时的技术封锁下,相当于 “在敌人眼皮底下盗取情报”。

 

五、归国列车的技术反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