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46章 通信情报交叉验证机制(第2页)

 

二、密电码的环境指纹

 

7 月 15 日,团队在分析台军 “联勤 - 73” 演习密电时,小李发现密文中的 “补给坐标” 与 1969 年演习完全一致,初步判断为 “旧密码本复用”。但老孙调出当年的水文数据(C 类),发现 1969 年该坐标附近有暗礁,而 1973 年的海图显示暗礁已被清除,“密电用旧坐标,说明敌人在测试我们的验证能力。” 他要求小李同步核查渔船近期的渔网破损报告 —— 渔民在该海域丢失的渔网数量激增,间接证明有大型舰艇活动,修正了 “旧密码本” 的误判。

 

更细微的验证发生在时间戳层面。当截获到凌晨 2 点的 “战备警报” 密电(A 类),老孙要求核查台军电台的 “午夜新闻” 播放时长(C 类),发现当天新闻因故障缩短 10 分钟,而密电的发报时间正好提前 10 分钟,“敌人利用故障制造时间盲区,” 他在密电边缘画下时钟符号,“但环境数据不会说谎。”

 

三、监听站的辩论风暴

 

8 月,验证机制遭遇信任危机。当人力情报(B 类)说 “台军淡水基地弹药库起火”,截获信号(A 类)却在密集讨论 “反潜机起降”,小李认为二者无关,老孙却要求调取消防船出动记录(C 类)。“淡水港的消防船当晚确实出港,” 他敲了敲海事局日志复印件,“敌人在用无关密电掩盖真实灾情,这是声东击西。”

 

在一次深夜论证会上,年轻情报员小陈坚持 “信号强度骤降” 意味着 “雷达关机”(A 类),但老孙调出当天的电离层监测数据(C 类),发现是太阳黑子爆发导致信号衰减,“不要让设备故障成为情报盲区。” 他的话让小陈想起上个月误判的 “雷达关机” 情报,其实是我方设备的滤波器故障。

 

四、浪涛中的信源校准

 

9 月,团队在处理 “台军潜艇出航” 情报时,首次启用 “渔船目击 - 声呐监测 - 密电关键词” 三重验证。当渔民报告 “海面有气泡轨迹”(B 类),声呐站捕捉到 “5khz 螺旋桨噪声”(C 类),但密电中未出现 “潜艇” 相关关键词(A 类)。老孙果断启动 “关键词联想算法”,发现密电中 “墨鱼群” 暗语对应潜艇的 “消音瓦”,这个源自 1962 年台海战役的暗语库,让三组信源最终交汇。

 

最惊险的验证发生在暴风雨夜。当截获到 “取消演习” 的密电(A 类),小李认为可以结案,老孙却要求确认气象数据(C 类)—— 台风眼正在逼近演习海域。“敌人常借恶劣天气搞突袭,” 他指着气象图上的台风路径,“密电可能是反情报。” 果然,4 小时后,声呐站监测到异常舰艇机动,验证了 “取消演习” 是假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