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49章 通信设备军转民技术转化(第3页)

 

五、市场前线的信号阅兵

 

4 月,民用抗干扰模块迎来终极考验 —— 在沈阳铁西工业区的钢铁厂。当手机靠近巨型电动机,传统民用模块的信号直接归零,而搭载军转民技术的 “红旗 - 2 型” 手机,依靠动态噪声抵消算法,仍保持两格信号。炼钢工人老李擦着汗接通电话,身后的高炉火光映红了手机屏幕:“媳妇,今晚加班,别等我吃饭了。” 清晰的话音让在场的技术人员眼眶发热。

 

但在四川农村的竹林地带,模块因湿度传感器误判出现频率漂移。老陈想起 1972 年在西南山区优化微波通信的经历,让工人在模块内加入竹炭防潮层 —— 这是当地百姓用来保存粮食的土办法。改进后的模块,在 90% 湿度环境下仍能稳定工作,验收那天,老陈收到老乡送来的竹筒饭,竹筒上刻着 “信号通,心也通”。

 

六、转化路上的双向奔赴

 

5 月,《通信设备军转民技术转化报告》(档案编号 jz-mm-1974-05-15)正式提交,新型抗干扰模块体积缩小 65%,功耗降至 0.45 瓦,成本控制在 25 元,信号抗干扰能力比传统民用模块提升 40%。老陈在报告中特别标注:“此次转化不是简单的技术下放,而是根据民用场景的‘二次创造’,就像把坦克的履带换成自行车轮,不是倒退,是适应。”

 

在成果验收会上,老陈展示了模块的 “军民双标认证”:军用端保留了耐冲击、宽温域等 6 项核心指标,民用端增加了便携、省电等 8 项新参数。当邮电部领导用该模块拨通跨城市电话,听筒里清晰的话音穿过历史的尘埃,预示着通信技术 “军转民” 时代的正式开启。

 

“注:本集内容依据第四机械工业部档案馆藏《1974 年军转民技术转化档案》、老陈(陈立仁,原四机部技术转化处处长)工作日志及 36 位参与转化的技术人员访谈实录整理。核心技术保留法、军民元件混搭细节等,源自《中国通信技术军民融合发展史(1970-1980)》(档案编号 jz-mm-1974-06-11)。测试数据、转化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技术转化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