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邮电通信统计信息化建设(第2页)
二、继电器间的格式战争
4 月 15 日,系统开发进入 “报表数字化” 阶段。小李发现,各省寄来的软盘里,数据格式五花八门 —— 有的用逗号分隔,有的用空格,更有甚者用全角符号,导致计算机频繁报错。他想起在清华大学修读的《信息论》课程,设计出 “格式校验算法”:在数据前端增加 16 位校验码,自动识别并修正格式错误,这个创新让数据录入效率从每小时 500 条提升至 2000 条。
但在处理 “国际电报往来” 数据时,遇到了更大的麻烦。由于中文字符与西文代码的存储冲突,计算机经常将 “北京” 翻译成 “Beijing” 时出现乱码。小李带着团队手工编写字符转换表,将 8000 个常用汉字与 AsCii 码一一对应,这个耗时两周的 “数字字典”,后来成为国产信息系统处理中英文混排的基础模板。
三、代码迷宫的校验暗战
5 月,团队在调试 “跨省数据汇总” 功能时,发现甘肃与陕西的 “干线电路利用率” 数据打架,相差 23%。小李带着磁带机奔赴两省邮电局,发现手工报表中 “电路开通时间” 的统计起点不同 —— 甘肃以 “整点” 为起点,陕西以 “半小时” 为起点。他在机房地板上画下时间轴,用不同颜色标注两省的统计节点,最终开发出 “时间基准校准模块”,这个灵感源自 1969 年中苏边境通信中的时间同步技术。
更棘手的是 “异常数据识别”。当计算机突然报警 “青海邮电局的‘电报传递时限’为负数”,小李没有直接删除数据,而是调取当地气象记录,发现是当年 3 月的暴风雪导致数据补报时顺序颠倒。他立即在算法中增加 “逻辑校验层”,自动识别超出合理范围的数据并标记待核查,这个改进让系统的错误率从 18% 降至 3%。
四、机房窗外的效率革命
6 月,北京无线电厂定制的 “统计专用终端” 到货,小李却发现键盘布局不符合邮电业务习惯 —— 数字键与功能键混杂,导致统计员频繁误操作。他带着团队走访 12 个基层局所,根据统计员的手指运动轨迹,将键盘重新设计为 “业务区”“数字区”“校验区” 三部分,这个 “邮电专属键盘” 后来成为行业标准,而他的笔记本上,画满了不同手势的按键热力图。
在数据存储方面,面对计算机磁带容量不足的问题,小李借鉴图书馆的卡片分类法,将统计数据按 “业务类型 - 时间 - 地域” 建立三级索引,就像给数据建造了一座数字图书馆。当第一份跨年度、跨区域的统计分析报告自动生成,老王司长发现,过去需要 15 天完成的汇总,现在只需 3 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