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中越边境通信保障强化(第2页)
二、竹筏上的中继站突围
10 月 15 日,团队在水口关附近的明江流域遭遇洪水。原定的渡江电缆被冲毁,老梁果断将中继站搬上竹筏,用毛竹搭建浮动天线支架,通过锚链固定在江心。“就像在浪涛里建哨所,” 他踩着摇晃的竹筏调试设备,江水漫过胶鞋,“当年在鸭绿江架浮桥,现在在明江漂中继站。”
最危险的时刻发生在设备调试时,突然袭来的漩涡将竹筏拖向暗礁,战士们用砍刀砍断锚链,才避免了设备损失。老梁借此改进设计,在竹筏底部加装四个充气轮胎,形成 “浮动基座”,这个源自民间渡河工具的创新,让中继站在洪水中的稳定性提升 60%。
三、瘴气中的信号校准战
在处理 “湿热环境下的信号衰减” 时,老梁发现国产 “91 型” 电台的高频头容易受潮,导致频率漂移。他带着战士们采集雨林中的桫椤叶片,发现其蜡质层具有良好的防潮性,于是将其研磨成粉,与凡士林混合制成防潮涂层,涂抹在电路板表面。“这是向当地猎人学的,他们用桫椤叶包裹火药,” 老梁展示着涂满棕黄色涂层的电路板,“现在我们用它包裹信号。”
更细微的调整在天线角度。通过三个月的信号扫描,团队发现上午 10 点的瘴气层会导致信号折射异常,老梁便设计了 “分时角度调节表”:每个整点根据气象数据自动调整天线仰角,这个看似简单的策略,让关键时段的通信成功率从 40% 提升至 85%。
四、溶洞里的通信暗堡
11 月,团队在浦寨边境发现天然溶洞群,老梁决定将其改造为 “地下通信枢纽”。战士们用雷管炸开坍塌的洞口,在溶洞内铺设防潮层,将 “72 型” 电台和蓄电池组嵌入洞壁。当第一束信号从溶洞顶部的伪装天线发出,老梁注意到洞顶滴落的水珠在设备表面形成水膜,立即带领大家用芭蕉叶制作导流槽,将渗水引入洞底的天然暗河。
“当年在太行山挖窑洞防轰炸,” 他指着洞壁上的通信原理图,“现在在溶洞里建基站,都是和环境借地方。” 这个地下枢纽后来成为边境通信的核心节点,能抵御 12 级台风和短时洪水冲击。
五、暴雨夜的应急接力
12 月,强台风 “榕树” 登陆边境,老梁带着应急小组冒雨抢修被山洪冲毁的线路。在凭祥至爱店的山谷间,他们发现水泥杆基座已被冲毁,立即启用 “竹制临时杆”—— 将三根毛竹用藤条捆扎成三角支撑,顶端架设临时天线。“1964 年在雷州半岛,我们用椰子树当电线杆,” 老梁在雨中拧紧最后一个卡扣,“现在有毛竹,条件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