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56章 国产通信芯片自主设计启动(第3页)

 

五、净化间里的工艺突围

 

1976 年 1 月,芯片进入流片前的工艺验证阶段。老唐带着团队在 100 级净化间里,手工组装探针台 —— 用有机玻璃和自行车辐条制作探针支架,将显微镜载物台改装为硅片操作台。当第一根探针接触到晶体管的电极,示波器显示的伏安特性曲线出现异常波动,老张发现是探针的氧化层导致接触电阻过大。

 

“当年在朝鲜战场,我们用刺刀刮掉导线氧化层,” 老唐拿出金相砂纸,“现在用这个刮探针。” 经过 3 小时的手工打磨,探针的接触电阻从 500Ω 降至 50Ω,而他的白手套上,沾满了细密的金属粉末。

 

六、历史硅片的逻辑初响

 

1976 年 4 月,《国产通信芯片设计方案》正式完成,包含 12 张架构图、37 页电路说明和 56 组工艺参数。老唐在方案封面写下:“我们没有 edA 软件,没有自动布局工具,但有比硅片更坚韧的决心。” 当设计图送往上海电子管厂流片,他特意在图框角落画了个小齿轮 —— 象征芯片设计与制造的协同。

 

6 月,首版流片样品送达实验室。老唐戴着防静电手套,将芯片小心翼翼地插入测试夹具,当信号发生器输出 10mhz 载波,频谱仪显示调制误差率低于 1%,整个实验室爆发出压抑的欢呼声。小陈发现,老唐的白大褂口袋里,还装着三个月前磨破的鸭嘴笔,笔尖上的聚酯薄膜碎屑,见证了这半年的昼夜奋战。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档案馆藏《1975-1976 年国产芯片研发档案》、老唐(唐建国,原上海半导体研究所总工程师)设计手稿及 38 位参与研发人员访谈实录整理。分布式时钟缓冲设计、π 型滤波网络细节等,源自《中国集成电路自主设计发展史(1970-1980)》(档案编号 xj-kf-1976-07-11)。设计数据、流片记录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芯片设计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