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59章 沿海地区通信抗台风能力提升(第3页)

7 月 20 日,“榕树” 台风在汕尾登陆,12 级狂风夹着暴雨袭击沿海基站。老钱带着应急小组驻守汕头妈屿岛,看着风速仪指针突破 45/s,加固后的铁塔发出 “咯吱” 声响,钢丝绳在强风中绷成直线。“1969 年我在牛田洋,铁塔倒了三次,” 他盯着摇晃的天线,“这次得让信号挺过午夜。”

 

当主环网供电中断,备用蓄电池组自动启动,小钱盯着监控屏,发现 “环形网络自愈算法” 正在快速切换路由,被台风破坏的 3 个节点信号,通过备用环网重新连通。凌晨 2 点,当应急通信车的天线在沙滩上稳定接收信号,老钱用沙哑的声音向指挥部报告:“妈屿岛基站存活,信号强度 - 85dB。”

 

六、风暴过后的通信勋章

 

7 月 25 日,《沿海通信抗台风能力提升报告》(档案编号 th-kf-1976-07-15)显示,加固后的基站抗风等级提升至 13 级,缆线故障率下降 60%,应急通信恢复时间从 24 小时缩短至 4 小时。老钱在报告中特别标注:“抗台风不是对抗自然,是学会与台风共处 —— 让设备既能‘挺直腰杆’,也能‘随风摆动’。”

 

在汕头通信站的庆功会上,老钱展示了沾满盐渍的工作服,衣领上的 “抗台先锋” 红布条已褪色,但铁塔上的新角钢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当年轻技术员摸着基站基座的红树林木材,老钱说:“这些木头和我们一样,都是海边的通信兵,经得住风浪,守得住信号。” 而在台风过后的海岸线,那些加固的铁塔、环形的网络、机动的应急车,正成为沿海通信的钢铁长城,在未来的风暴中,继续守护着每一通穿越风雨的电话。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藏《1976 年沿海通信抗台风档案》、老钱(钱建国,原广州军区通信团工程师)工作日记及 42 位参与加固的通信兵访谈实录整理。角钢外包加固法、环形网络架构细节等,源自《中国沿海通信抗灾技术史(1970-1980)》(档案编号 th-kf-1976-08-11)。测试数据、提升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抗台风措施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