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60章 通信技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第3页)

 

在解决 “人才双向流动” 问题时,老韩说服保密部门开放 “技术顾问” 机制,允许退役的军用通信专家到民用企业任职,同时保留保密身份。当原保密局密码学家老周出现在上海微电子研究所,年轻的工程师们发现,他带来的不是保密文件,而是用算盘推导的 “民用密码芯片架构图”。

 

六、历史频谱的融合交响

 

1977 年 5 月,《通信技术军民融合年度报告》(档案编号 jr-rh-1977-05-15)显示,首批转化项目中,民用无人机的军事侦察效率提升 40%,民用金融加密系统的市场占有率达 35%,军民共享的 22-24ghz 频段利用率提升 65%。老韩在报告中特别强调:“真正的融合不是技术的简单搬运,而是在军用的‘精确打击’与民用的‘广泛覆盖’之间找到共振频率。”

 

在军民融合成果展上,老韩展示了特殊的 “双向转化实物链”:一端是去掉军徽的 “民用版抗干扰模块”,另一端是加装加密芯片的 “军用无人机控制端”,中间用透明亚克力封装着共享的频段滤波器。“这个滤波器,” 他敲了敲晶莹的器件,“滤去的是军民技术的隔阂,留下的是通信发展的共同频率。” 当观众看到民用无人机传回的农田航拍图与军用侦察画面在同一屏幕切换,终于明白,那些在保密柜与生产线之间往返的技术图纸,那些在军用频段与民用频段之间架设的共享桥梁,终将在历史的通信长河中,谱写出军民融合的壮美交响。

 

“注:本集内容依据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档案馆藏《1976-1977 年军民融合档案》、老韩(韩建国,原第四机械工业部军民融合办主任)工作日记及 51 位参与转化的技术人员访谈实录整理。频率三色堇方案、协议转换器细节等,源自《中国通信技术军民融合发展史(1970-1980)》(档案编号 jr-rh-1977-06-11)。转化数据、年度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军民融合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