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61章 邮电通信客户服务中心建设(第2页)

 

二、话务台上的声音训练

 

在选拔首批客服人员时,老周发现 80% 的报名者存在 “方言浓重”“应答生硬” 问题。他在培训室播放 1958 年的《普通话推广教程》,让话务员对着镜子练习 “您好”“请稍等” 等 12 句标准用语,同时录制各地方言的辅助应答录音,就像给服务语言上了 “双保险”。

 

最严苛的训练是 “振铃三声必接”。老周用秒表测量,发现磁石交换机的振铃延迟达 8 秒,导致用户等待感强烈。他带着技工改装交换机继电器,将振铃响应时间压缩至 4 秒,这个源自电报收发 “及时响应” 的要求,后来成为《客服中心接听话务规范》的核心条款。

 

三、工单系统的流程暗战

 

2 月,团队在设计 “投诉工单流转流程” 时遭遇部门壁垒。邮件投诉需要转给邮政科,电话投诉需要转给电信科,手工工单常常在传递中丢失。老周受 1964 年铁路调度系统的启发,设计出 “红黄蓝” 三色工单:红色代表紧急投诉(24 小时内解决),黄色代表一般问题(3 个工作日),蓝色代表咨询类(即时回复),并在工单底部印上 “处理节点签字栏”,每个环节的处理人必须签字确认。

 

在测试 “邮件丢失投诉” 流程时,老周发现天津用户的包裹查询单在传递中漏填单号,导致追查困难。他立即在工单顶部增加 “关键信息复核区”,用红色方框标注 “收寄局”“邮件编号” 等 6 项必填内容,这个细节让工单填写准确率从 65% 提升至 92%。

 

四、深夜机房的系统联调

 

3 月,客服中心的 “111” 热线进入模拟运行阶段。老周带着团队在深夜拨打测试电话,发现当同时接入 10 个咨询电话,交换机出现忙音,而设计容量是 20 路。小陈用示波器检测,发现是中继线接口的阻抗不匹配,“就像窄路挤大车,” 他指着跳动的波形,“得给系统拓宽‘车道’。”

 

团队从上海无线电厂紧急调运阻抗匹配器,老周亲自爬上梯子调试中继线,工作服的袖口被角钢划破,露出里面的补丁。当 “111” 热线在凌晨 3 点成功接通第 20 路电话,老周看着测试记录上的 “无忙音” 标注,终于摘下挂在脖子上一整天的耳机,发现耳垫上已满是汗渍。

 

五、用户来信的服务觉醒

 

4 月,客服中心迎来首个真实投诉 —— 北京海淀区的张大爷反映 “汇款单半个月未到”。老周带着工单直奔邮政分拣中心,发现是 “海淀区” 与 “西城区” 的邮编误写导致分拣错误。他立即在工单系统增加 “地址邮编双向校验” 功能,当客服人员录入地址,系统自动匹配对应邮编,这个源自 1965 年邮编推广的经验,让地址类投诉下降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