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63章 通信情报分析智能化探索

卷首语

 

“画面:1977 年 7 月的福州军区情报处地下室,28 岁的人工智能工程师小李正趴在 108 乙型计算机前,用镊子调整穿孔卡片的奇偶校验位,蓝灰色工装袖口沾着显影液的淡绿色痕迹。他的工作台上,1976 年的《台海通信数据简报》堆成半人高的小山,每份简报的 “人工分析耗时” 栏都被红笔标注 —— 某份密电的破译竟用了 176 小时。镜头扫过墙角的算盘和机械计算器,与闪烁着荧光的 “风光 - 1 型” 晶体管显示器形成时空错位,字幕浮现:1977 年盛夏,当台海通信情报还依赖放大镜与坐标纸,一群戴着白手套的技术兵在穿孔卡片与微分方程间架设智能桥梁。小李团队用手工标注训练数据,在算盘上推导贝叶斯公式,于海量密电的海洋与二进制代码的世界里寻找情报密码 —— 那些被反复核验的词频表、在保密柜里发酵的训练样本、在示波器前熬红的双眼,终将在历史的情报链上,成为人工智能赋能通信分析的第一组智能指令。”

 

1977 年 7 月 5 日,情报处的保密会议室里,陈恒将《1977 年上半年情报分析延迟报告》摔在铺着军用地图的长桌上,19 页报告中 “密电破译平均耗时 96 小时” 的黑体字让小李手中的铅笔芯突然断裂。“上周金门方向的‘海啸 - 7 型’密电,三个情报组得出三种结论,” 陈恒敲了敲墙上的 “台海通信频率分布图”,“敌人的密电码正在从‘固定句式’进化到‘随机组合’,我们的算盘和放大镜,追不上他们的电传机。” 小李盯着报告中 “人工误判率 19%” 的图表,想起三个月前因分析延迟导致的一次目标丢失,后颈微微发烫。

 

一、数据海洋的智能初航

 

根据《1977 年台海情报智能化档案》(档案编号 tAihAi-zn-1977-07-01),小李团队的首项任务是破解 “海量数据筛选” 难题。在地下室的穿孔卡片室,他们发现 1976 年以来积累的 23 万份密电数据中,仅 37% 被有效分析,其余因人工处理能力不足成为 “数据孤岛”。“就像在稻田里找稗子,” 小李用镊子夹起一张布满针孔的卡片,“我们需要一台‘智能镰刀’。”

 

7 月 10 日,首次算法讨论会在潮湿的机房召开。当小李提出 “用机器学习识别密电模式”,情报科老陈拍着桌子反对:“计算机连‘的、了、在’都认不全,还能懂密电码?” 小李没有反驳,而是展示了手工制作的 “汉字词频统计卡”—— 他花两周时间统计了 10 万份密电的高频字,发现 “方位词” 与 “数字串” 的出现频率存在 0.87 的相关性。“就像猎人记住野兽的脚印,” 他指着坐标纸上的散点图,“计算机能记住密电的‘数字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