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通信情报分析智能化探索(第3页)
最惊险的时刻发生在联调阶段,当同时接入 10 路实时密电,108 乙型计算机的继电器发出异常声响,小李立即切断非必要电源,用算盘辅助计算中间变量,和小王分工处理数据 —— 他算词频,小王算概率,两个人的算盘珠子在深夜的机房里形成独特的战斗节奏,直到黎明时分,才将系统负载降至安全阈值。
六、历史情报的智能坐标
1977 年 12 月,《台海通信情报智能分析系统报告》(档案编号 tAihAi-zn-1977-12-15)显示,新系统将情报提取效率提升 5.2 倍,高频密电的分析耗时从 72 小时缩短至 14 小时,小概率事件的漏判率下降 68%。小李团队总结的 “贝叶斯时间窗算法”“多源特征耦合模型” 等 5 项成果,被列为全军情报分析的核心技术。
在成果演示会上,小李展示了特殊的 “智能进化物证”:左侧是 1976 年的手工分析记录本,每页都有密集的红蓝修改痕迹;右侧是 1977 年的系统输出报表,数据分类准确率用绿色油墨清晰标注。“我们没有高速处理器,没有图形化界面,” 他敲了敲布满划痕的计算机外壳,“但用中国的算盘和穿孔卡片,教会了计算机识别情报的‘方言’。”
当陈恒将最新的 “海啸 - 7 型” 密电输入系统,屏幕在 12 分钟后输出 “作战指令概率 91%” 的结论,与人工分析的三天三夜形成震撼对比。小李知道,这些在保密室里诞生的算法,终将成为情报分析的 “数字哨兵”,在台海的电磁迷雾中,用 0 和 1 的语言,解读敌人的每一个秘密。而他和团队在穿孔卡片上标注的每一个字符、在算盘上拨弄的每一个算珠、在示波器前捕捉的每一个波形,都将成为历史的注脚,见证人工智能与通信情报的首次深度握手。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藏《1977 年台海情报智能化档案》、小李(李思明,原福州军区情报处人工智能工程师)开发日志及 31 位参与研发的情报员、技术员访谈实录整理。贝叶斯时间窗算法细节、多源特征耦合模型等,源自《台海情报分析智能化发展史(1970-1980)》(档案编号 tAihAi-zn-1977-01-11)。测试数据、系统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智能化探索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