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66章 微波通信网络山区优化工程(第2页)

 

二、溶洞里的中继站暗战

 

在制定 “中继站选址方案” 时,团队发现传统的山顶建站成本太高。老周偶然在彝寨借宿时,发现溶洞内能听到清晰的广播声 —— 岩石对微波有反射聚焦作用。他立即带领勘察队在峡谷两侧的天然溶洞中架设 “72 型” 中继设备,用当地产的青冈木制作天线支架,支架表面的年轮纹理后来成为设备防潮的天然屏障。

 

最危险的安装过程发生在雷波县鹰嘴岩。战士们用绳索吊在悬崖半空,将 2 米直径的抛物面天线固定在溶洞上方。老周发现天线方位角偏差 0.5 度就会导致信号失锁,便让彝族向导用弩箭校准 —— 箭尾绑着的红丝带与信号强度表同步摆动,这个充满山野智慧的土办法,让天线对准精度达到 0.1 度。

 

三、篝火旁的相位差博弈

 

5 月,团队在调试 “多径衰落补偿” 时遇到瓶颈:山谷间的反射波让信号出现 30dB 的起伏。老周盯着篝火的跳动,突然想起 1958 年在青海调试短波天线的经历 —— 利用地形反射增强信号。他带着技工在峡谷底部的河流弯道处,用 10 块青石板搭建反射面,将直射波与反射波的相位差控制在 π/2 以内,这个源自水利工程的 “信号导流” 技术,让衰落深度从 25dB 降至 8dB。

 

更细微的调整在馈线布局。老周发现国产聚乙烯馈线在潮湿环境下损耗增加,便带领战士用竹筒剖开做保护壳,竹节处的天然蜡质层让馈线防潮等级从 ip44 提升至 ip55。“当年红军用竹筒装粮食,” 他敲着新架设的馈线,“现在我们用它装信号。”

 

四、雪线以上的频率突围

 

6 月,工程推进到海拔 4000 米的小相岭,低温让晶体管放大器失效。老周从军用棉衣获得灵感,设计出 “石棉保温罩”,将设备包裹在两层石棉中间,夹层填充当地牧民的羊毛 —— 这种混合材料让工作温度从 - 10c提升至 + 5c,而他的笔记本里,记满了不同海拔高度的大气折射指数。

 

在处理 “雨衰干扰” 时,团队发现夏季暴雨让 ku 频段衰减达 20dB。老周借鉴当地猎人 “听声辨位” 的经验,在天线罩表面刻制 0.5 毫米深的螺旋纹路,将雨水导流至边缘,这个毫米级的改进让雨衰影响降低 40%,而刻刀在玻璃纤维罩上留下的细密纹路,后来成为 “山区专用天线” 的识别标志。

 

五、悬崖边的昼夜坚守

 

7 月,马尿河峡谷的中继站进入联调阶段。老周带着团队在溶洞里搭建临时机房,用松树枝铺地防潮,用煤油灯照明。当信号发生器发出的 2ghz 载波被山体完全阻挡,小陈急得直跺脚:“难道三个月测绘全白费了?” 老周却注意到示波器上 0.1 秒的微弱波形 —— 那是经河流反射的多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