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71章 国产通信芯片量产筹备(第2页)

 

二、显影池的化学反应战

 

在解决 “光刻胶显影不均” 问题时,团队发现国产光刻胶的感光灵敏度比设计值低 15%。小李在显影池边连续观察 20 个批次,发现显影液的搅拌速度与胶膜溶解率呈非线性相关。“就像熬中药讲究火候,” 他用玻璃棒手动搅拌显影液,记录下每分钟 20 圈的最佳转速,“太快冲掉胶膜,太慢留残胶。” 这个手工得出的参数,后来成为《光刻胶显影操作规程》的核心条款。

 

老陈则盯上了显影液的温度控制。他发现当液温从 25c升至 28c,显影后的线条宽度会增加 1 微米,立即带领工人改造冷却系统,用自行车内胎制作循环水袋,将液温波动控制在 ±0.3c,而他的工作服上,永远留着水袋渗漏的淡蓝色显影液痕迹。

 

三、扩散炉的温度迷宫

 

12 月 15 日,扩散工艺的杂质浓度不均问题导致晶体管阈值电压偏差超过 20%。老陈爬进刚降温的扩散炉,用粉笔标记炉管内壁的温度分布,发现加热丝的排列导致轴向温差达 5c。“就像冬天烤火,离炉口近的地方烫手,远的地方冰凉,” 他带领钳工重新排布加热丝,将炉管分为 5 个温控区,每个区用热电偶独立测温,这个创新让轴向温差降至 1c。

 

在调试磷扩散工艺时,小李发现杂质源的舟皿摆放角度影响扩散均匀性。他借鉴农村灶台的通风原理,将舟皿倾角从水平改为 15 度,使气体流速均匀性提升 40%,而他的记录本上,画满了不同角度的气流模拟图,页脚写着:“连灶台都讲究风路,扩散炉更得让杂质‘走正道’。”

 

四、封装间的引线暗战

 

12 月 20 日,封装工序的引线键合成功率不足 40%,显微镜下可见金丝与焊盘的结合处存在微小气泡。老陈从上海手表厂请来技工老张,发现是键合机的超声功率不稳定所致。“就像钟表匠焊接游丝,” 老张调整超声换能器的振幅,“功率太大震裂焊盘,太小粘不牢。” 他们用香烟灰检测超声振动,当烟灰呈现均匀跳动时,键合成功率提升至 70%。

 

更细微的改进在焊盘处理。老陈发现焊盘表面的氧化层是罪魁祸首,带领工人用自制的橡皮膏轻轻擦拭,这个源自修收音机的土办法,让焊盘清洁度提升 60%,而他的手指因长期接触有机溶剂变得粗糙,指纹里永远嵌着淡淡的焊锡光泽。

 

五、深夜车间的参数博弈

 

12 月 25 日,试生产进入第 47 批次,良品率攀升至 58% 后陷入停滞。老陈带着团队开展 “参数马拉松” 测试,在黑板上列出 127 个工艺参数,每个参数调整 0.5 个单位进行单因素试验。当调整光刻胶曝光时间从 12 秒增至 12.5 秒,良品率突然提升 9%,小李在示波器上发现,这个细微调整刚好避开了光刻机丝杆误差的峰值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