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密码学与数学理论深度融合(第2页)
二、算盘上的群论突围
在确定 “基于椭圆曲线的密钥生成算法” 框架后,团队遭遇 “有限域参数选取” 难题。小吴坚持采用大素数域,赵老却发现国产计算机的字长仅 16 位,无法处理超过 1024 位的运算。“就像用小舢板渡大海,” 赵老敲了敲算盘,“得找条适合我们的船。” 他们最终选择特征为 2 的二进制域 gf (2^),这个折中方案让运算效率提升 3 倍,却在群论推导中多出 17 个同构映射的证明步骤。
12 月 15 日,小吴在推导 “点倍加运算” 公式时陷入僵局,连续三天在宿舍地板上铺满算草纸。当赵老看到他对着《几何原本》发呆,突然想起 1953 年在朝鲜战场用三角函数量加密间距的经历:“几何图形的对称性,或许能简化点运算。” 这个提醒让小吴灵光一现,引入 “射影坐标” 简化运算步骤,将原本需要 23 次乘法的点倍加降至 9 次,运算效率提升 60%。
三、保密室里的同构暗战
在设计 “抗差分分析” 的曲线参数时,团队发现某几条椭圆曲线存在 “弱安全漏洞”。小吴带着算盘和坐标纸进驻邮电部保密室,用穷举法测试了 127 条曲线,发现当曲线满足 “a=3,b=2” 时,离散对数问题的难度达到峰值。“就像在密林中找到最复杂的路径,” 他在曲线参数表上画下红五星,“这条曲线能让敌人的破解算法迷路。”
赵老则关注实际加密场景:“战场上的电台算力有限,得让算法在 58 型收发报机上跑得起来。” 他带领密码组将点运算分解为 12 个基本步骤,每个步骤编写成独立的子程序,就像把复杂的数学证明拆成简单的算术题,最终在 “107 型” 计算机上实现了每秒 12 次的密钥生成速率。
四、穿孔机前的验证博弈
1967 年 1 月,首次加密模拟测试在邮电部第二研究所展开。当小吴将生成的 128 位椭圆曲线密钥注入加密机,却发现密文出现周期性重复 —— 这是参数选取不当导致的致命漏洞。“理论推导时假设了完美有限域,” 他盯着示波器上的异常波形,“但现实中的计算误差就像密文中的奸细。”
赵老立即启动 “实战化验证”:让密码员用手摇计算机模拟低算力环境,发现当素数 p 的二进制表示存在连续 15 个 0 时,运算误差会积累成破解漏洞。小吴连夜重选素数,采用 “梅森素数 + 随机扰动” 的参数生成法,这个融合数论理论与工程实践的改进,让密文的周期长度提升至 2^1024,远超当时的破解能力。
五、深夜走廊的心理博弈
1 月 20 日,小吴在计算 “标量乘法” 的抗攻击性时,突然推翻了自己三天前的证明。他抱着一摞算草纸在走廊踱步,遇到刚值完夜班的赵老:“我以为找到了数学上的绝对安全,却忽略了工程实现中的计算弱点。” 赵老指着走廊尽头的保密柜:“1949 年我们破译敌台密码,靠的不是完美的数学,而是抓住了他们的发报员习惯。” 这句话让小吴意识到,真正的安全是数学理论与工程实现的无缝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