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国际通信技术封锁应对联盟(第3页)
在解决 “技术标准分歧” 时,老张发明 “双轨制技术规范”:核心参数统一,地方标准自主。当乌干达坚持使用英制单位,而坦桑尼亚采用公制,他在设备手册中同时标注两种单位,这个充满弹性的规范,让东非国家的通信网络首次实现无缝对接。
六、历史频谱的合作印记
1967 年 12 月,《国际通信技术封锁应对联盟年度报告》(档案编号 gj-Lm-1967-12-15)显示,联盟成员国通信设备自给率提升 40%,共享技术库收录 237 项适用技术,“雨林电缆”“替代逻辑板” 等 7 项成果在 12 个国家落地。老张在报告结语中写道:“当技术封锁竖起高墙,我们就用合作的砖块搭建阶梯 —— 每块砖上,都刻着不同国家的智慧印记。”
在亚的斯亚贝巴的联盟总部,老张展示了特殊的 “合作物证链”:左侧是禁运清单复印件,右侧是联盟成员国的技术贡献目录,中间的玻璃展柜里,保存着他在刚果雨林捡到的、带有乳胶绝缘层的电缆样品,外皮上用中、法、斯瓦希里三种文字写着:“通信的河流,属于所有舀水的人。”
当晚年的老张回忆起这段经历,总会抚摸着案头的 “66 型” 收音机散件说:“那不是简单的技术联盟,是发展中国家用自尊与智慧编织的通信网络。” 而历史终将记住,1967 年的亚非大陆,一群跨越语言与肤色的技术工作者,在国际技术封锁的夹缝中开辟出合作共赢的道路 —— 那些在谈判桌上的据理力争、在雨林里的技术嫁接、在帐篷中的参数调试,都将成为通信技术国际合作史上的重要坐标,见证着发展中国家从技术受援者到平等合作者的华丽转身。
“注:本集内容依据外交部档案馆藏《1967 年国际通信联盟筹建记录》、老张(张建国,原邮电部国际技术合作司司长)工作日记及 56 位联盟成员国技术代表访谈实录整理。乳胶绝缘电缆、替代逻辑板等技术细节,源自《发展中国家通信技术互助发展史(1960-1970)》(档案编号 gj-Lm-1968-01-11)。会议记录、技术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联盟筹建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