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78章 国产密码设备出口认证筹备(第2页)

 

二、密钥空间的维度突破

 

在设计 "128 位密钥生成算法" 时,团队遭遇 "国产集成电路算力不足" 的困境。小王在 "107 型" 电子管计算机上模拟密钥生成,发现运算时间长达 20 秒,远超国际标准要求的 5 秒。"就像用独轮车运输 128 块砖," 他敲了敲计算机的继电器,"得给密钥生成装个 ' 电子推车 '。"

 

小陈带着团队走访中科院计算所,借鉴 "109 型" 计算机的并行处理思想,将密钥生成分解为 8 个独立运算单元,每个单元负责 16 位密钥生成。这个创新让运算时间缩短至 3.2 秒,却在保密审查时遇到阻力:"并行算法会增加泄密风险。" 小陈据理力争:"当年我们用算盘实现密码破译,现在用并行处理实现密钥生成,安全与效率从来不是对立的。"

 

三、检测台上的参数暗战

 

2 月,"64 型" 改进样机送往荷兰 kemA 实验室检测,传回的 "电磁泄漏超标" 报告让团队如坠冰窟。小陈连夜拆解样机,发现继电器切换时产生的电磁辐射,恰好落在敌方窃听器的接收频段。"就像在保险柜上装了玻璃窗口," 他用示波器捕捉泄漏波形,"得给电路穿 ' 电磁防护服 '。"

 

他们从上海磁钢厂定制坡莫合金屏蔽罩,将核心运算单元包裹其中,这个源自 1964 年卫星通信抗干扰的技术,让电磁泄漏值从 50dB 降至 20dB。当荷兰专家看到屏蔽罩的手工焊接痕迹,怀疑 "非工业化生产影响稳定性",小陈立即展示《屏蔽罩批量生产工艺规范》,每道焊接工序的温度、时长都精确到个位,让对方不得不点头认可。

 

四、谈判桌上的术语博弈

 

3 月,国际认证机构提出 "算法必须公开接受审查",这触碰了我国密码技术的保密红线。小陈带着《密码法基本准则》赶赴日内瓦,在谈判桌上展示 "算法模块化设计" 方案:"我们可以公开加密流程,但核心置换表作为商业秘密保留," 他指着分模块的算法示意图,"就像手表只展示齿轮结构,不透露发条的扭矩参数。"

 

最艰难的博弈在 "密钥管理体系" 环节。当对方要求 "第三方密钥托管",小陈援引 1965 年援外密码设备的 "双密钥机制":"我们采用用户密钥与设备密钥分离,就像保险柜需要两把钥匙同时转动," 这个源自古代锁具的智慧,让认证机构首次接受非托管密钥方案。

 

五、示波器前的心理攻坚

 

4 月,改进后的 "68 型" 密码机进入最后测试阶段,却在 "抗功耗分析攻击" 中失败 —— 敌方通过设备功耗变化还原了密钥生成规律。小王盯着示波器上的异常曲线,突然想起 1966 年破译的美军密码,正是利用了设备发热的微小差异:"我们给密钥生成算法加点 ' 噪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