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81章 通信设备耐腐蚀技术突破(第2页)

 

二、烧杯里的涂层革命

 

在研发新型防腐涂层时,团队遭遇 "有机 - 无机相容性" 难题。老吴尝试将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加入环氧树脂,却发现分散性极差。他想起 1964 年在故宫修复青铜器时,匠人用石膏粉与桐油调和填补铜锈,"或许无机填料需要表面改性。" 团队用硅烷偶联剂处理二氧化硅,这个源自古代建筑材料的启发,让纳米颗粒在树脂中的分散度提升 70%。

 

2 月,第 300 次涂层配方试验失败,试片在盐雾箱里仅坚持 15 天就出现红锈。小陈看着老吴鬓角的白发,忍不住说:"要不试试进口的聚四氟乙烯?" 老吴却指着墙上的 "独立自主" 标语:"1962 年我们用草木灰提纯烧碱,现在就能用海滩的沙子做填料。" 他掏出从舟山陶瓷厂带回的粗陶碎片,发现陶土中的氧化铝晶体结构能有效阻挡氯离子,立即调整配方,加入 15% 的煅烧陶土粉。

 

三、渔网纤维的密封启示

 

3 月,团队在解决 "缝隙腐蚀" 时陷入僵局:设备外壳的螺丝孔、接线口等微缝隙成为腐蚀突破口。老吴在渔村走访时,发现渔民修补渔网银绳的 "双股绞合 + 桐油浸泡" 工艺,能有效防止海水渗入。"就像给设备的缝隙织一张防护网," 他带着渔网纤维回到实验室,将其与硅橡胶混合,制成 "纤维增强密封胶",经测试可填充 0.05 的微缝隙,拉伸强度比纯硅橡胶提升 3 倍。

 

更关键的突破来自 "电化学防护"。老吴借鉴 1958 年宝钢建设时的阴极保护技术,在设备外壳嵌入锌合金牺牲阳极,当盐雾侵蚀发生时,锌层优先腐蚀保护基体金属。这个 "舍车保帅" 的策略,让设备的电化学腐蚀速率下降 80%,而他的笔记本里,记满了不同金属的电极电位差数据。

 

四、酸碱池里的耐力考验

 

4 月,团队转战兰州化工厂,模拟强酸碱环境。在浓度 30% 的硫酸溶液中,传统涂层 3 小时就出现鼓泡,老吴却发现当地化工厂用辉绿岩板衬里的反应釜能坚持 5 年。"天然石材的耐酸机理," 他敲了敲辉绿岩切片,"我们需要人工合成的 ' 耐酸岩石 '。"

 

团队将辉绿岩粉末与呋喃树脂复合,制成 "岩粉 - 树脂复合涂层"。首次浸泡试验持续 72 小时,当小陈取出试片,发现涂层表面仅出现轻微变色,显微镜下没有裂纹 —— 这是国产防腐涂层首次通过强酸碱耐力测试。老吴摸着试片表面的粗糙纹理:"就像给设备穿了件带甲胄的防护服。"

 

五、千次试验的心理博弈

 

5 月,盐雾试验箱突发故障,正在测试的第 800 号试片被高温烘烤 12 小时,意外发现涂层的耐温性提升 20%。老吴没有丢弃这个 "失败品",反而以此为契机,研发出 "热固化 - 冷喷涂" 复合工艺:先在 60c烘烤形成基础防护层,再在常温喷涂纳米陶瓷颗粒,让涂层的交联密度提升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