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83章 卫星通信信号增强技术研究

卷首语

 

“画面:1969 年 12 月的北京卫星通信测控中心实验室,27 岁的研究员1968 年的《东方红二号信号接收报告》,"C 波段信号衰减 35dB" 的标注被红笔圈成靶心,纸页边缘贴着从苏联《宇宙通信》杂志撕下的 "行波管放大器原理图",俄文公式旁用中文标注着 "噪声系数需 < 2dB"。他的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 1965 年的《微波通信元件手册》,翻到 "低噪声放大" 章节,空白处画满信号波形与放大器结构的速写。镜头扫过实验室角落的 "69 型" 卫星信号模拟器,金属舱体上凝结的水珠顺着 "宇宙背景噪声模拟" 的红色铭牌滑落,与桌上摆着的、用牛皮纸包裹的国产 "71 型" 行波管形成冷暖对比。字幕浮现:1969 年末,当卫星通信信号在数万公里传输中逐渐消逝,一群穿着粗布白大褂的科研人员在真空舱与示波器之间展开信号长征。小王们用算盘推演噪声公式,在液氮罐旁校准放大参数,于宇宙的电磁寂静与地面的仪器轰鸣中捕捉信号 —— 那些被低温冻裂的陶瓷基板、在示波器上消失的荧光曲线、用红漆写在行波管上的 "增辉 - 69" 编号,终将在历史的卫星通信史上,成为信号增强技术从 "微弱闪烁" 迈向 "稳定传输" 的第一组增益坐标。”

 

1969 年 12 月 5 日,国防科工委卫星通信实验室的铅门缓缓开启,小王盯着 "东方红二号" 信号接收屏,0.1uv 的微弱波形在噪声中若隐若现,如同漂浮在宇宙中的萤火虫。"莫斯科的 ' 闪电 ' 卫星用 200w 功率放大器," 他敲了敲从航天部获得的情报摘要,泛黄的纸页上,苏联设备的 "噪声系数 1.5dB" 与国产放大器的 "3.2dB" 形成刺眼对比,"我们的信号还没飞出大气层,就被噪声吃掉了一半。" 他面前的实验台上,摆着从上海电子管厂紧急运来的 "71 型" 行波管,玻璃外壳上的排气孔还带着灼烧痕迹。

 

一、真空舱里的噪声突围

 

根据《1969 年卫星信号增强研发档案》(档案编号 wx-zQ-1969-12-01),小王团队的首项任务是破解 "低噪声放大" 难题。在 "69 型" 真空模拟舱,他们发现国产晶体管在 - 196c液氮环境下的噪声系数飙升至 4.8dB,相当于给信号裹上了厚重的棉被。"就像在暴风雨里听手表滴答," 小王用镊子调整晶体管偏置电阻,冷光下的焊点在低温中呈现诡异的银白色,"得给放大器装个 ' 噪声过滤器 '。"

 

12 月 10 日,首次低温测试失败,放大器输出端的信号被噪声完全淹没。小王蹲在真空舱前,突然想起 1964 年在青海调试导弹遥测设备的经历 —— 当年用石蜡封装晶体管抵御高原低温。"给行波管做件 ' 低温棉袄 '," 他提出用聚四氟乙烯薄膜包裹管体,中间填充干燥氮气,这个源自导弹电子设备的保温技术,让噪声系数降至 2.5dB,虽然未达苏联水平,却让团队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