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84章 通信对抗新战术演练(第2页)

 

二、沙盘上的频率游击

 

在制定 "跳频序列算法" 时,团队遭遇 "敌方预测性干扰" 困境。小陈在模拟计算机上运行敌方干扰模型,发现当跳频周期超过 5 秒,干扰机就能锁定规律。老郑盯着墙上的《孙子兵法》节选,"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的批注突然让他灵感闪现:"用潮汐周期做跳频基准!" 福建沿海的潮汐每 12 小时 25 分钟一次,他让技术组将跳频间隔与潮位数据关联,每个频点的驻留时间随潮差动态变化,这个充满地域特色的算法,让敌方干扰机的预测误差超过 30 秒。

 

"就像让信号跟着海浪跳舞," 老郑在保密本上画下潮汐曲线与跳频序列的对应图,"敌人以为我们在走直线,其实我们踩着浪花前进。" 当首组包含潮汐参数的跳频代码输入 212 型电台,示波器上的信号轨迹首次呈现无规律波动,如同在干扰的铁蒺藜中开辟出蜿蜒的小道。

 

三、坑道里的心理暗战

 

1 月 20 日,首次模拟对抗演练在平潭岛展开。老郑亲自担任红蓝双方指挥,当蓝军(敌方)启动 "海啸 - 9 型" 干扰,红军(我方)的 212 型电台立即进入跳频状态。但 3 分钟后,通信突然中断 —— 备用频点也被压制。小陈急得直拍电台:"难道我们的频率间隙被摸透了?" 老郑却发现,蓝军的干扰频段出现异常扩展,显然是根据前几次跳频轨迹做了动态调整。

 

"敌人在学习我们的战术," 老郑盯着频谱仪上新增的干扰点,突然想起 1962 年对印作战时,敌方会模仿我方联络暗语,"得给跳频序列加个 ' 反预判机制 '。" 他临时修改算法,在跳频序列中随机插入 3 个 "哑频点",当敌方干扰机扑向哑频时,主用信号已切换到下一个频点,这个 "虚实结合" 的策略,让蓝军的干扰效率下降 40%。

 

四、海面上的信号伪装

 

1 月 25 日,演练进入 "复杂电磁环境" 阶段。老郑将指挥所前移至渔船改装的通信母舰,利用海上杂波掩护信号。当蓝军启动全频段扫描,他让发信台模仿渔船的民用频段发送假信号,同时将真实指令隐藏在 22.3mhz 的 "海难求救频率" 间隙中 —— 敌方干扰机因国际公约限制,不能完全压制该频段。

 

"就像把密信藏在商船的货物清单里," 老郑通过甚高频电台监听假信号,看着蓝军干扰机在民用频段徒劳震荡,"敌人的规则,有时候就是我们的突破口。" 当伪装成 "渔业气象播报" 的指令成功送达前线哨所,小陈发现老郑的作战地图上,每个频点都对应着真实的渔船航线,那些看似杂乱的跳频轨迹,实则暗合闽东渔场的作业路线。

 

五、深夜监听的参数博弈

 

1 月 30 日,演练进入白热化,蓝军启用 "间歇式脉冲干扰",每 10 秒停止干扰 1 秒,企图诱使我方暴露主用频点。老郑守在监听台前,看着示波器上稍纵即逝的信号窗口,突然想起 1964 年截获的敌方密电,同样利用间隙传输关键信息,"我们可以把指令压缩在这 1 秒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