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91章 国际通信技术标准参与制定(第2页)

 

最关键的突破在 “接地方式”。当美国代表史密斯质疑 “中式接地会导致信号串扰”,老张展示了 1968 年成昆铁路隧道的实测数据:特殊设计的 “三线接地法” 让串扰噪声降低 60%,这个源自山区复杂地形的接地方案,被翻译成英法俄三种文字分发给代表,图纸角落的 “成昆铁路 03 号隧道” 标注,让严谨的德国工程师也点头认可。

 

三、翻译机旁的心理暗战

 

6 月 15 日,会议进入 “标准文本逐句磋商” 阶段。当翻译小陈在 “连接器耐久性” 条款中卡壳,老张直接用俄语补充:“我们的接口在青藏高原经历 12 级大风,插拔寿命超过 10 万次。” 这手源自 1950 年代留苏学习的语言能力,让苏联代表波波夫露出惊讶的微笑 —— 他们不知道,老张的俄语笔记里,每个技术术语都对应着国内设备的实测数据。

 

在 “环境适应性” 章节,老张巧妙引入 “中国湿度分区图”:将设备使用环境分为干燥、湿润、高湿三类,建议标准中增加湿度补偿条款。“就像你们考虑阿尔卑斯山的严寒,” 他指着地图上的秦岭 - 淮河分界线,“我们需要标准考虑长江流域的黄梅天。” 这个充满地域特色的提议,让国际标准首次出现 “按湿度等级划分技术参数” 的表述。

 

四、算盘珠子的等效换算

 

为验证 “兼容性改造可行性”,老张团队在巴黎郊区的邮电实验室进行跨设备对接测试。当法国产 25 针接口设备与国产 15 针接口通过转换模块连通,示波器显示信号失真度仅 1.2%,这个数据让琼斯代表的质疑声逐渐消失。“我们用算盘算出的转换模块参数,” 老张拍了拍随身携带的算盘,算珠停留在 “15 针转 25 针等效电路” 的计算节点,“每个珠子都是国内无数次对接试验的浓缩。”

 

最紧张的时刻出现在投票前夜,美国代表团突然提出 “增加专利授权条款”。老张连夜召集团队,在旅馆房间用红笔标注提案中的 “非专利技术” 部分:“我们贡献的是接口结构,不是具体电路设计,” 他指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草案)》,“技术共享,但核心专利我们自己留着。” 这个坚守让最终草案删除了专利授权条款,为国内企业保留了技术自主空间。

 

五、会议间隙的细节攻坚

 

6 月 20 日,老张在会议间隙发现荷兰代表的设备草图存在 “接地环路” 隐患,立即用铅笔在餐巾纸上画出改进方案。这个善意的举动让荷兰代表团在 “接地方式” 投票中转向支持中方提案,而他们不知道,这张餐巾纸的背面,还画着 1969 年中苏边境通信站的接地布局 —— 那是老张在前线亲自设计的抗干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