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通信设备抗电磁脉冲技术攻关(第2页)
二、法拉第笼的材料博弈
在筛选屏蔽材料时,团队遭遇 \"重量与效能矛盾\"。进口的坡莫合金屏蔽效能达 60db,但密度高导致设备增重 30%,老吴拍着从鞍钢调来的冷轧钢板:\"1958 年大炼钢铁时,我们用土高炉炼出合格钢材,现在能用国产材料造出更好的屏蔽层。\"
他们将目光投向新兴的导电高分子材料,从上海有机化学所获取的 \"73 型\" 导电聚苯胺涂料,经测试在 1 厚度下屏蔽效能达 45db,虽低于坡莫合金,但重量减轻 60%。老吴的实验记录本上,详细记录着不同材料的屏蔽效能 - 重量比,每页都标注着 \"1965 年卫星天线轻量化\" 的改进经验:\"防护不是堆砌材料,是找到效能与重量的黄金分割点。\"
三、电路板间的结构暗战
12 月 15 日,首版防护装置在模拟测试中失效 —— 脉冲通过电源接口烧毁了核心处理器。老吴解剖设备后发现,电源线成为电磁脉冲的主要耦合路径,\"就像敌人顺着电话线爬进堡垒,\" 他指着示波器上的耦合波形,\"得给电源线装个 ' 电磁滤波器 '。\"
团队借鉴 1968 年潜艇通信电缆的滤波技术,设计出 \"Lcπ 型滤波器\",用国产铁氧体磁环与电解电容搭建三级滤波网络。\"就像给电流修条 ' 九曲桥 ',\" 老吴在电路图上标注滤波节点,\"让高频脉冲在弯道里耗尽能量。\" 当小王将滤波器接入电路,频谱仪显示 1ghz 以上信号衰减达 50db,实验室里响起压抑的掌声。
四、核爆场的心理攻坚
1974 年 1 月,团队带着 \"抗冲 - 73 型\" 防护装置进驻核爆现场。当蘑菇云升起的瞬间,老吴盯着监测屏上的脉冲波形:峰值 100kv\/,上升时间 2ns,完全覆盖设备的脆弱频段。\"就像面对海啸的礁石,\" 他握紧手中的辐射剂量仪,\"这次要是失败,之前的 187 次试验就全白费了。\"
首次实爆测试后,拆开设备发现:未防护的对照机电路板一片焦黑,而 \"抗冲 - 73\" 的处理器仅出现轻微温升。小王举着完好的芯片欢呼,老吴却发现电源模块的保险管熔断 —— 这意味着防护装置仍有漏洞。\"真正的战场没有及格线,\" 他在爆后分析会上说,\"哪怕有 1% 的失效可能,也要当成 100% 的危机。\"
五、保密柜的参数博弈
2 月,团队在解决 \"信号端口防护\" 时陷入僵局:通信信号与电磁脉冲共享同一传输线。老吴想起 1964 年核爆时,通信兵用接地铜网包裹电缆的场景,设计出 \"信号 - 脉冲分离装置\":在端口处设置带通滤波器,允许通信频段通过,阻隔脉冲频段。\"就像给信号开扇门,给脉冲砌堵墙,\" 他在滤波器表面镀上 0.01 的纯银层,这个源自古代铜镜反光原理的改进,让信号损耗降至 0.5db,脉冲衰减提升至 70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