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99章 邮电通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第2页)

 

二、煤油灯下的网络博弈

 

在设计 \"多跳微波通信网\" 时,团队遭遇 \"信号绕射损耗\" 困境。县邮电局的技术员老陈带来的信号发生器在山谷里失效,小李却在村民的火塘边发现灵感:\"山民能通过山谷回声传递消息,\" 他在地形图上标注 13 个信号中继点,\"我们可以让微波信号在山峰间 ' 接力跑 '。\"

 

他们用公社铁匠铺的角钢制作简易反射板,借鉴 1964 年 \"东方红一号\" 卫星信号接收经验,将天线仰角调整为 23 度 —— 这个角度恰好避开主峰的遮挡。当首台 \"75 型\" 基站在村委会屋顶发出蜂鸣,小李看着示波器上稳定的正弦波,发现自己的棉鞋已被火塘的余温烤出焦痕。

 

三、梯田埂的心理暗战

 

2 月,基站选址引发争议:部分村民担心 \"铁家伙招来雷电\"。小李没有争辩,而是在晒谷场做了场 \"雷电模拟实验\":用放电装置演示天线的接地保护,\"就像给房子装避雷针,\" 他指着埋入地下的铜导线,\"邮电局的工程师在故宫的琉璃瓦上都装过,比山神的耳朵还灵。\"

 

更细腻的工作在夜晚展开。小李挨家挨户绘制 \"家庭通信需求图\",发现 80 岁的张奶奶想给三线建设的儿子写信,却不识字,\"我们可以在基站旁建 ' 代邮代办点 ',\" 他在笔记本画下简易流程图,\"您说我写,电话不通还有电报,电报不通还有信鸽。\" 这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设计,让村民逐渐放下戒备。

 

四、牛棚里的电商启蒙

 

3 月,当第一台 \"工农兵牌\" 电传机运抵村口,小李在牛棚里搭建临时电商服务中心。老会计盯着键盘发愁:\"这比打算盘还难。\" 小李却想起 1965 年在供销社学过的商品编码,\"把板栗编成 '001',核桃编成 '002',\" 他在木板上写下编码表,\"山外的收购商收到电报,就知道我们有多少货。\"

 

首场农产品展销会在晒谷场举行。小李用基站天线临时改装成电视接收器,播放山核桃的炒制过程,\"就像把作坊搬到了山外,\" 他指着屏幕上清晰的画面,\"北京的商场能看到我们的手艺,深圳的码头能闻到我们的香味。\" 当第一份来自上海的订单通过电传机传来,老会计的算盘珠子在 \"300 斤板栗\" 的数字上跳动得格外清脆。

 

五、溪水边的电力攻坚

 

4 月,基站遭遇 \"小水电供应不稳定\" 难题。小李发现村里的水轮机在枯水期转速不足,想起 1968 年邢台地震时,应急通信车使用的蓄电池组,\"给基站配个 ' 电力粮囤 ',\" 他带着社员用旧汽油桶改装蓄电池室,\"白天水轮机发电,晚上蓄电池供电,就像把溪水的能量存进竹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