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304章 土法探索起步(第2页)

 

二、继电器的土法重生

 

材料组的试验台上,来自云南的小李正在用芭蕉叶纤维缠绕继电器触点。1955 年从苏联进口的继电器库存告急,他想起边防战士用竹篾编网格的场景,\"老张师傅,\" 他指着泡在桐油里的芭蕉叶,\"把纤维煮透后混点松香,说不定能代替绝缘漆。\" 旁边的化工厂技术员老张正在测试触点寿命,发现用这种土法处理的继电器,在潮湿环境下的工作时长比原装货多 3 小时。

 

李工带来的难题是继电器的衔铁材料。国产低碳钢的导磁率比苏联货低 15%,导致加密信号延迟 0.2 秒,\"就像骑兵的马慢了半步,\" 他在黑板上画着磁路图,\"必须增加衔铁截面积。\" 老赵盯着图纸突然开窍:\"把自行车的辐条加热锻打,\" 他敲了敲自己的旱烟袋,\"当年修枪炮时用过这招,能让钢的密度提高 5%。\" 这个来自战场的经验,让继电器的响应速度提升至可用标准。

 

三、算盘上的算法落地

 

理论组的地下室里,留苏归来的小陈正在用算盘模拟加密算法。根据李工翻译的苏联资料,加密需要 128 位的密钥空间,但国产机械计数器最多只能做到 32 位,\"就像用扁担挑大象,\" 小陈盯着算盘上的 32 颗算珠,\"得把大数字拆成小块。\" 他突然想起在火车上看到的货郎担 —— 把货物分成多个竹篓肩挑,于是设计出 \"分段加密法\":将长密钥分解成 4 段,通过齿轮组的联动实现整体加密。

 

这个方案在机械组引发轰动,老王带着徒弟们制作出四组联动齿轮,每组刻着不同的加密刻度,\"就像老辈人用的密码锁,\" 他指着齿轮组的联动轴,\"得同时拨动四个轮子才能开锁。\" 当四组齿轮在算盘的配合下完成首次加密试验,陈恒发现,这种土法设计的加密强度,居然超过了单纯仿制的苏联设备。

 

四、煤油灯下的系统整合

 

1956 年 10 月,第一台土法加密装置进入总装阶段。木壳子是请故宫修缮厂的老师傅用椴木打的,表面刷着三层生漆;核心传动组由缝纫机摆梭、钟表齿轮、自行车辐条组成;继电器触点缠着芭蕉叶纤维,外面套着竹篾编的防护罩。李工带来的群论公式被刻在铜制齿轮上,成为这台 \"土洋混血\" 设备的理论心脏。

 

总装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信号同步。当老赵的机械组和李工的理论组为齿轮咬合角度争执不下,陈恒想起在科学大会上钱三强说的 \"实用主义\",\"我们不是要造艺术品,\" 他用粉笔在木壳上画下妥协方案,\"把理论值放宽 0.5 毫米,用棉线做弹性缓冲。\" 这个来自生活经验的设计,让齿轮组的同步误差控制在可接受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