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306章 特务活动现端倪

卷首语

 

【画面:1957 年 3 月的福建平潭岛监测站,35 岁的1957 年 3 月 12 日的《异常信号监测记录》,\"0 时 23 分、3 时 17 分、6 时 05 分出现 27.8hz 脉冲信号\" 的记录旁,画着信号波形的草绘,纸页边缘印着军用接收机的刻度油渍。他的军装口袋里露出半截 1953 年朝鲜战场缴获的美军信号本,与桌上的 \"56 型\" 电子管示波器形成时空交错的监视网络。镜头扫过监测站窗外的海岸线,月光在礁石上投下如摩尔斯电码般的阴影,与室内纸带打孔机的 \"咔嗒\" 声共同编织着隐秘的电波密语。字幕浮现:1957 年的台海之春,当福建沿海的渔民开始春耕,一群戴着耳机的技术人员在电子管的辉光中捕捉异常震颤。陈恒们用示波器丈量信号的每一道褶皱,在算盘上推演发报间隔的数学规律,于时断时续的电波与风平浪静的海面间识破伪装 —— 那些被红笔圈注的异常时段、在监听本上重叠的三角定位坐标、深夜礁石滩上的脚印与摩尔斯电码的对应关系,终将在历史的反特卷宗里,成为中国密码人从 \"技术防御\" 迈向 \"电波缉凶\" 的第一组追踪坐标。】

 

1957 年 3 月 15 日,福州军区情报处的地下室里,陈恒的手指在示波器荧光屏上划出三道平行虚线。26 岁的技术员小张盯着纸带记录仪吐出的波形图:\"陈处长,这个信号每次出现都是凌晨两点,\" 他指着波形边缘的毛刺,\"持续 3 分钟,间隔 1800 秒,比闹钟还准时。\" 陈恒的目光落在信号频率 ——27.8hz,恰好避开我军常规通信频段,这个细节让他想起 1953 年在朝鲜截获的美军特种通信信号。

 

一、电波海洋的异常震颤

 

平潭岛监测站的监听室里,七台 \"56 型\" 接收机呈扇形排列,耳机里的电流声中偶尔夹杂着渔船的呼叫。老技工老赵突然摘下耳机:\"不对,\" 他敲了敲接收机外壳,\"刚才那串 ' 滴滴答 ',间隔比民用信号短 0.3 秒。\" 值班员对照《民用通信频率表》,27.8hz 频段标注着 \"无固定用户\",但信号出现时,海面上的渔船桅杆总会闪过微弱的灯光。

 

3 月 18 日,陈恒带着便携式测向仪登上猫头乾渔村的礁石。当信号再次出现,测向仪指针指向东南方向 45 度 —— 那是公海与近海的交界处。他蹲下身,发现礁石缝隙里有新鲜的胶鞋印,鞋跟纹路与 1955 年捕获的特务鞋底完全一致,\"老张,\" 他对随行的侦察员说,\"通知海防连,重点监视凌晨两点的渔船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