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规律探寻之路(第2页)
二、噪声海洋的锚点捕捉
3 月 23 日凌晨,当信号准时出现在 27.8hz,监测站的柴油发电机突然出现故障,备用电源切换的 10 秒间隙里,纸带记录仪出现一段空白。小张望着中断的信号记录急得直跺脚,陈恒却从口袋里掏出秒表:\"人工记录的间隔是 1800.2 秒,\" 他指着秒表的指针,\"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 敌人没有利用停电间隙改变规律,说明他们依赖精确的时间基准。\"
这个发现让团队将注意力转向时间源。李工通过《美军通信手册》译本得知,\"黑猫\" 特务组织配备了高精度电子钟,\"但他们的钟在海上会受湿度影响,\" 他对照福建气象数据,\"每月初一的信号间隔总会慢 0.5 秒,因为电子钟受潮后晶振频率偏移。\" 老赵立即联想到国产木质齿轮的胀缩特性:\"就像我们的密码机在雨季需要调整齿距,敌人的电子钟也有弱点。\"
三、坐标纸上的指纹比对
监测站的黑板变成了时间坐标的战场,陈恒用红、蓝、黑三色粉笔标注不同日期的信号间隔:红色是满月周期,蓝色是阴雨天气,黑色是正常时段。当三种颜色的曲线在 \"02:00\" 节点形成精准的重合,他的铅笔突然在 \"3 月 5 日\" 的记录上停顿 —— 那天的信号间隔比平均值长 1.2 秒,而气象日志显示当天有 12 级台风。
\"敌人在恶劣天气下会调整发报节奏,\" 陈恒指着坐标纸上的异常点,\"但他们不知道,这种调整反而暴露了时间基准的存在。\" 理论组迅速开发出 \"动态时间规整算法\",通过比对不同天气下的间隔波动,成功提取出隐藏的 24 小时基准时钟频率 —— 这个算法的核心公式,正是基于老赵对木质齿轮胀缩数据的长期记录。
四、反干扰中的逆向思维
3 月 25 日,敌人开始释放同频噪声干扰,示波器荧光屏上的信号波形变成杂乱的毛刺。小张盯着失真的曲线直皱眉,陈恒却让所有人停止测向,转而记录干扰出现的间隔:\"噪声发射比信号早 30 秒,\" 他在干扰波形图上画下箭头,\"敌人在给自己的信号打掩护,但掩护的规律比信号更稳定。\"
老赵带着技工组改装接收机,在 \"56 型\" 的滤波电路中加入自行车链条改制的电感线圈,\"就像给接收机戴了副隔音耳罩,\" 他拍着布满焊痕的电路板,\"能滤掉 80% 的低频噪声。\" 当李工将滤除后的信号重新导入时间模型,发现干扰信号的间隔与真信号存在 0.5 秒的整数倍关系 —— 这正是敌人用来同步的时间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