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309章 三角定位计算

卷首语

 

【画面:1957 年 4 月的闽东沿海测绘室,35 岁的1957 年 4 月 8 日的《三角定位计算表》,三张标注着 \"平潭岛连江 东山岛\" 的等高线图在桌面上拼接,陈恒的红铅笔在 \"白犬列岛\" 坐标点画了三个重叠的圆圈。他的军用挎包里装着从渔民那里借来的罗盘,与苏联产的 \"尼特 - 2 型\" 测向仪并排放在礁石上,海浪拍打崖壁的回声与测向仪的蜂鸣形成隐秘的坐标对话。字幕浮现:当信号规律在时间轴上显形,陈恒团队在海天之间展开空间捕网。他们用罗盘校准测向仪的磁偏角,在渔民的舢板上搭建临时监测点,于礁石的阴影与电波的折射间锁定坐标 —— 那些被海水侵蚀的测向记录、在渔灯旁推导的修正公式、深夜海图上逐渐收拢的定位圆圈,终将在历史的反特地图上,成为中国电波侦察从 \"二维监测\" 迈向 \"立体定位\" 的第一组坐标印记。】

 

1957 年 4 月 3 日凌晨 1 点 50 分,平潭岛测向站的老赵突然挥手:\"方位角 112 度!\" 他拍了拍临时加装的竹制天线支架 —— 为了减少海风对测向精度的影响,技工组用福建盛产的毛竹制作了天线稳定器。26 岁的小张同步记录连江测向站的数据:\"方位角 115 度,误差比昨天缩小 2 度。\" 陈恒盯着两张海图上的方位线交点,发现它们在白犬列岛附近形成的夹角不足 5 度 —— 这是三天来最精确的一次交汇。

 

一、海天之间的三角丈量

 

监测站的保密室里,三张等高线图被钉在木板上,陈恒用棉线模拟电波传播路径。李工的计算尺在 \"地球曲率修正表\" 上滑动:\"考虑到 27.8hz 信号的地波传播特性,\" 他指着海图上的弧线,\"实际方位角需要减去 3.2 度的折射偏差。\" 老赵突然想起在朝鲜战场用迫击炮射击时的弹道修正:\"就像打炮要算风速,\" 他用铅笔在测向仪说明书上画下修正公式,\"电波在海上传播也得算 ' 海速 '。\"

 

为了验证修正值,陈恒带着小张登上渔民的舢板。当信号出现时,他同时使用罗盘和测向仪测量方位,发现两者偏差 4.7 度 —— 正是李工公式中未考虑的岛屿反射影响。\"敌人躲在礁石群里,\" 他望着白犬列岛的嶙峋怪石,\"电波在岩石间反射,相当于给信号装了面哈哈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