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312章 改装灵感闪现

卷首语

 

“画面:1958 年 9 月 20 日的茶岭铀矿临时实验室,36 岁的1958 年 8 月的《盖革计数器原理手册》,泛黄纸页上 "气体放电管脉冲频率与辐射强度正相关" 的公式被红笔圈注,纸边贴着陈恒手绘的 "计数器 - 密码机功能转换图",铅笔线条在 "脉冲信号→加密电码" 的箭头旁打了三个星号。他的工作台前摆着三台不同型号的盖革计数器,其中一台的金属外壳已被拆开,露出的气体放电管在煤油灯光下泛着淡紫色辉光,与他工装袖口的铀粉痕迹形成微妙呼应。字幕浮现:当山区的浓雾遮住了无线电波,陈恒的放大镜却在盖革计数器的脉冲里发现了新的密码语言。他们拆解苏联援助的辐射检测仪,借用矿石收音机的检波装置,在算盘上模拟气体放电的数学规律 —— 那些被重新焊接的电子管引脚、在笔记本上反推的加密算法、用矿灯烤干的蜂蜡绝缘层,终将在历史的工业密码史上,成为中国从 "设备借用" 迈向 "功能再造" 的第一组灵感坐标。”

 

1958 年 9 月 20 日深夜,茶岭铀矿的临时实验室里,陈恒的放大镜在盖革计数器的脉冲记录纸上移动,27 岁的小张正在整理三天来的辐射数据:"陈处长,铀含量 3.7% 对应的脉冲频率是 120 次 / 分钟," 他指着示波器上的波形,"和昨天的 3.5% 相差 20 次,这个线性关系很稳定。" 陈恒没有回应,目光停留在记录纸边缘 —— 那里贴着从 m-209 密码机拆解出来的齿轮图纸,齿轮齿数与脉冲频率在他脑海中逐渐重叠。

 

一、辐射脉冲的密码联想

 

矿灯的光晕里,陈恒突然用铅笔敲了敲计数器的气体放电管:"老赵,你看这脉冲间隔," 他指着示波器上的等距波峰,"和 m-209 的齿轮转动周期一样,都是规律性信号。" 正在修理手摇发电机的老赵抬起头,手中的矿车辐条在计数器外壳上敲出声响:"可这玩意儿没齿轮,靠辐射发电," 他抹了把脸上的矿尘,"怎么能当密码机用?"

 

理论组的李工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突然想起在平潭岛破解的特务信号规律:"辐射数据本身就是加密素材," 他在算盘上拨出脉冲频率对应的数字,"把铀含量转化为脉冲次数,再用我们在 m-209 上学的质数组合加密。" 这个想法让陈恒想起在朝鲜战场见过的美军信号笛 —— 利用不同音调传递密码,而盖革计数器的脉冲频率,何尝不是一种天然的数字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