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实地测试考验
卷首语
“画面:1958 年 10 月 5 日的茶岭铀矿 5 号坑道入口,36 岁的1958 年 10 月的《实地测试方案》,"暴雨模拟矿尘浓度 30g/3海拔落差 800 米" 的测试指标用红笔圈注,陈恒的帆布包侧兜露出半截烤干的竹筒 —— 那是前期脱水处理的试验样本,表面的蜂蜡涂层在晨雾中泛着微光。他的胶鞋沾满红胶泥,与手中抱着的 "盖革 - 58 型" 密码机形成鲜明对比,设备外壳的焊痕在矿灯下清晰可见,仿佛刻着无数次调试的印记。字幕浮现:当改装后的密码机走出临时实验室,潮湿的坑道、轰鸣的矿车、突如其来的暴雨成为最严苛的考官。陈恒团队背着设备在海拔 1500 米的矿道间往返,用盖革计数器捕捉辐射脉冲,在竹筒敲击的回响中校准密钥 —— 那些被雨水泡透的测试记录、在矿车轨道旁摔裂的示波器、用矿粉绘制的信号衰减曲线,终将在历史的工业通信史上,成为中国从 "实验室研发" 迈向 "实战应用" 的第一组测试坐标。”
1958 年 10 月 5 日清晨,茶岭铀矿的喇叭里传来暴雨橙色预警,陈恒盯着气象图上的雨带,转身对抱着设备的小张说:"正好试试蜂蜡涂层的防水性。"27 岁的小张点点头,将密码机塞进用矿工雨衣改制的防水套,设备的气体放电管在雨衣下透出微弱的紫光,与远处矿灯的红光在雨幕中交织。
一、垂直矿道的信号长征
测试首站是垂直落差 600 米的 3 号竖井。老赵背着盖革计数器走在最前面,矿车轨道的震动透过胶鞋传至脚底,"陈处长," 他突然停步,"竖井的电磁干扰比平巷强三倍。" 陈恒取出随身携带的竹炭电阻 —— 这些用竹筒烧制的黑色圆柱体,此刻正串联在矿灯电路中,"把接收端的竹筒埋进井底的石膏层," 他指着竖井底部的白色岩层,"利用石膏的绝缘性隔绝杂散电流。"
当小张在井底启动密码机,盖革计数器的脉冲信号沿着竹筒网络向上传输,每经过 100 米设置的加密节点,竹筒壁的凹槽编码便会跳动一次。但在第 400 米处,信号突然中断,陈恒发现竹筒因湿度膨胀导致凹槽错位,"用矿灯再烤两小时," 他对随行的矿工说,"烤完立即刷第二层蜂蜡。" 这个临时调整让信号传输恢复,却在计数器上留下了矿灯烘烤的焦痕。
二、泥石流风险区的极限挑战
10 月 7 日,团队在易发生泥石流的青竹坳测试。老赵刚把设备固定在岩壁,山上的碎石便开始滑落,"海拔 1200 米,矿尘浓度超标五倍," 李工的测尘仪发出警报,"继电器接点随时可能被堵塞。" 陈恒盯着设备外壳的蜂蜡层,发现矿尘正顺着焊缝缝隙渗入,"把柳条纤维搓成细绳," 他想起矿工修补风筒的方法,"塞进焊缝间隙,外面再涂层蜂蜡。" 这个即时改良让接点的矿尘滞留量减少 40%。